投稿

玉门:农文旅融合共谱乡村振兴新画卷

来源/ 中国甘肃网 作者/ 时间/2024-08-22 08:58:04

在玉门,乡土文化与传统民俗交融,红色革命与田园风情碰撞,人文景观与环境生态交相辉映,民族文化、红色文化、乡土文化、生态文化就像洒落在这片土地上的颗颗明珠,串起玉门与戈壁瀚海的壮美,串起玉门文化的绚丽与共同奋进新时代的活力。

红色文化赋能 助力富民强村

近日,走进玉门市柳河镇“红田园”,白墙黛瓦古朴清晰,绿树掩映,一步一景,游人如织,村民们洋溢着热情的笑容……如画美景背后,凝结着柳河镇在阔步乡村振兴新征程中的努力与汗水,因地制宜做强特色产业、推进环境革命、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全镇在乡村振兴中绽放异彩。

“我这是第一次来‘红田园’,收获很大,不仅领略到了田园风光,还通过红旗村的知青大食堂、知青打谷场等地重温了激情燃烧的岁月,这给我带来了与电视剧、电影不同的感官体验,让我在行走中感受到红色文化,缅怀先辈。”玉门市三中学生白君卓说道。

“红田园”位于柳河镇红旗村,是集观光旅游、生态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文化旅游景区。红田园在建设过程中,以国家3A级旅游景区红田园为基础,以“红色”文化为核心,深度挖掘宣传顾天祥“劳模”精神,规划建设“田园风光区、农耕文化体验区、无动力游乐区”四大板块,建成文化广场、劳模林、农事体验田、玉门农村党史展览馆等36个场馆和街区,吸引研学团队、各类游客达8700余人次,有效推动“土味”产品向“旅游商品”转化,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我们在传承红色文化和劳模精神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劳模故事,通过精心设计的场景、丰富多样的活动,让游客在这里沉浸式体验当时的精神文化生活和生产生活方式,通过亲身参与,让现代人更加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玉门市柳河镇红旗村党支部书记顾红艳介绍说。

近年来,柳河镇不断完善“红田园”吃、住、学、游、购、娱服务功能,深入挖掘整合劳模精神、休闲农业等特色资源,精心设计游客沉浸式体验场景,让游客深入感受乡村之美。同时,柳河镇注重“文化搭台,以节会友”,通过举办“红田园杯”村歌大赛、农民文化艺术节等系列活动不断丰富当地群众和外来游客的文化生活,逐步形成了农文旅融合的乡村文化旅游发展新格局。

人文自然皆美景 风光这边独好

连日来,到玉门市昌马镇南湖村小河湾烧烤的游客络绎不绝,这里山好、水好、人好、空气好,得天独厚的清凉气候,“冷”了游客一夏,成为许多外地游客避暑的首选地。

“都是前来预订的,7月到8月的游客预订率达90%。”基地负责人贾锋明介绍道,基地有3个烧烤区2个蒙古包,今年6月底开始正式营业,已接待2000余人次。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玉门市昌马镇平均海拔2095米,是一个天然小盆地,河流纵横,清泉密布、湖泊荡漾,红柳遍地;野鸭、天鹅等候鸟多有栖息,还拥有天生桥、千眼泉等自然奇观,被人们誉为隐藏在祁连山中的“世外桃源”。每年这里凉爽的体感都会吸引一波又一波游客前来避暑。

“我们昌马每年都会举办好几次文艺活动,尤其过年的社火,年年都是一等奖,作为昌马人我感到非常自豪,也体会到了自己家乡正在欣欣向荣的发展!”昌马镇曲艺民俗社社长张彦龙说。

游客引进来,生活富起来。近年来,为了让观众可以更好领略昌马文化、纵览昌马美景、乐享昌马新体验,昌马镇充分挖掘丰富的石窟壁画、烽燧遗存、梨花秣马、特色农耕和兼具蒙古风格的社火演绎等传统文化资源,高质量举办“天境昌马”文化旅游艺术节系列活动、迎新春社火展演等文化活动26场次。全镇先后建成民俗博物馆、粮仓剧场、“昌马印记”、梨花驿站、文化活动中心等文化场所13处。今年来累计吸引游客10000人次。

“乡村文化节目,不仅传播了优秀传统文化,还丰富了群众的精神生活,更是激发了村民蓬勃向上的精气神,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更多精神力量。”玉门市昌马镇副镇长魏钰说道。

一处处田园美景,因为有了旅游项目的加持,呈现出新的活力;一个个乡村,因为有了艺术名片的“加持”,成为游客纷至沓来的文化景点……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崭新活力,公共文化服务触手可及,“文化+”打造乡村特色产业,这便是玉门昌马镇文化产业多元融合共促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守护绿水青山 建设和美乡村

随着村民走进赤金镇铁人新村,只见一幢幢以白色为主色调的二层复式小楼错落有致、美观气派,房屋前后村民的小花园、小菜园等“微景观”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田园风光引人驻足。村民马玉琴前两年从平房搬进了楼房,开启了新生活,谈及如今的生活变化,她赞不绝口。

“这几年铁人村的环境比以前好多了,泥巴路、老旱厕、排水渠都改造好了,以前环境不好前来游玩的人也少,现在环境美了、生态好了,来我们村上玩的游客也多了。”村民马玉琴说。

曾经的赤金镇是气候恶劣的荒漠戈壁,随着几代人持之以恒地坚守,如今赤金镇,已发展成了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同时也依托韭菜产业、铁人精神、红色教育发展成了乡村旅游地。文化旅游、生态产业让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镇。

近年来,赤金镇将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作为“纾民困、解民忧”的民生工程,因地制宜、因户施策,把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作为打造和美乡村、推进乡村振兴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先后实施了铁人新村一期、二期建设工程,截止目前已拆除旧房屋368户,拆除率达92.23%,兑现补助资金550万元;同时,赤金镇集中居住区已完工交房,现已完成房屋认购91套,认购率达80%,赤金镇将倾力打造文化、生态、安居的新型农村小区,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村庄面貌焕然一新,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攀升。

“以前村里的环境不太好,经过这几年的整治,到处都是干干净净的。村上还修建了文体广场、农耕文化体验园、和平礼堂,我们村上的铁人故里景区还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现在咱们生活的环境是越来越好了。”说起村里环境的变化,铁人村村民张玉萍开心不已。

赤金镇借助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大力开展“星级文明户”“最美家庭”“美丽庭院”等评选激励活动,在思想层面上不断增强群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促使全镇由一处美向处处美,由一时美向持久美,由内在美向外在美的转变,奋力绘就乡村振兴生态宜居底色,实现了美丽“蝶变”。铁人村先后获得“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生态文化村”“甘肃省乡村建设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乡村有瑰宝,拂尘见秀颜。通过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玉门让绿水青山成为乡村振兴的金山银山。生态与文化的双重奏也增强了乡村的吸引力,使得这片土地的乡村振兴之路呈现出丰富多元、生机盎然的景象。

  通讯员 郭晋良 姜 瑞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