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切实把中医药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甘肃省加快中医药传承创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来源/ 甘肃日报 作者/ 时间/2024-08-24 08:22:04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睿君

金秋时节,大美陇原,尽显勃勃生机。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完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机制”,为推进甘肃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深化中医药改革,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近年来,全省中医药系统和中医药产业链各责任单位,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中医药振兴发展、中医药强省建设目标,以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点示范省建设和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等三个“国字号”平台为契机,一体推进试验区建设和中医药产业链发展,探索出中医药事业、产业、文化“三位一体”融合发展的“甘肃模式”,切实把中医药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奋力谱写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崭新篇章。

  聚力赋能 中医药产业发展提质增效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作为西部中医药大省,甘肃高度重视中医药发展。省委、省政府将中医药产业确定为全省十大生态产业、十四条重点产业链之一,坚持高位部署、部门协同、上下联动、合力攻坚,全链条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今年1月,省中医药管理局挂牌成立,标志着我省中医药强省建设开启新阶段。

“稳中有进、亮点不少。”回顾上半年全省中医药产业发展情况,省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刘伯荣告诉记者,“种植、加工、流通、康养服务等产业产值及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均实现大幅增长,中医药产业链聚力发展的势头更加明显。”

负重前行,奋力赶超,成绩来之不易——

在全国率先修订颁布《甘肃省中医药条例》,先后出台《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甘肃省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我省以一系列含金量高的利好政策,为健全中医药政策体系、抢抓发展机遇提供有力支撑。

省中医药产业链相关部门单位以产业链思维共同研究谋划、协作配合推动中医药产业种植、加工、流通等上下游各环节贯通发展,从审批、科研、监管、项目等方面积极为中医药产业发展营造良好产业生态。

甘肃药业集团、兰州佛慈制药、兰州和盛堂等产业链链主企业,在做好做精加工制造主业的同时,将业务向产业链两端延伸,推动道地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精深加工、中成药生产、医药流通配送等一体化发展,牵引带动全省中医药产业发展的龙头作用更加突出。

地处渭源县的甘肃渭水源药业科技有限公司,是集中药材种植、中药饮片生产销售、检测检验和中药康养产品研发为一体的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多年来,公司发挥引领作用,不仅带动县域及周边农户开展标准化、生态化种植,还加大技术攻关力度,通过补链延链强链,推动中医药全产业链发展。

“实践证明,龙头企业在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定西市中医药产业发展局局长曾爱军说,在企业带动下,药农收入实现稳中有增,中医药产品竞争力不断增强,助推了乡村全面振兴。

“药香也怕巷子深。”我省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相结合的方式,赴全国多地开展产业链招商、节会招商、以商招商等活动,并全力以赴办好历届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不断扩大甘肃中医药知名度和影响力。

我省中医药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数据是最有力的证据:2023年,中医药全产业链规模达808亿元。今年1-7月,共签约中医药产业链招商引资项目166个,签约额111.13亿元,到位资金86.6亿元,中医药全产业链规模达413亿元。

  健全网络 中医药服务能力全面提升

如何让中医药这一瑰宝焕发新的光彩?我省紧盯“中医药振兴发展”这一命题做文章,在持续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上出实招、下硬功,不断巩固扩大中医药事业发展优势,加快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中医药服务体系。

“当前,中医药事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我们不断探寻时代价值、传承文化精华,坚持守正创新,让甘肃中医药事业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刘伯荣说。

把握机遇,乘势而上。我省始终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坚持中西医并重,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实现中医药事业发展从“点上出彩”到“全面开花”——

一大批国字号项目落户甘肃,建设2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1个中西医结合“旗舰”医院,4个市州获批建设国家中医特色重点医院;获批建设22个国家优势专科、43个重点专(学)科;省中医院中医骨伤科学、中医痹病学和甘肃中医药大学伤寒学入选国家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名录。

构建以中医类医院为主体、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为补充的多层次中医医疗服务体系,所有综合医院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现中医馆全覆盖,97.3%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

“中医药具有贴近群众日常生活、简便廉验等特点,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蕴含独特的生活智慧。”庄浪县中医医院院长苏仲生深有感触地说,“基层群众对中医药服务有着强烈需求,‘爱中医药、信中医药、用中医药’的浓厚氛围已经形成。”

据统计,我省基层40%的诊疗人次由中医药服务提供。为此,全省中医药系统加速健全服务体系、加快提升服务能力,千方百计提升群众看中医、用中药的获得感。

我省在全国率先启动省级“三中心一专科”建设,提升了中医药核心指标。同时,加快推进重点科室、县域医共体、专科联盟建设,推动优质中医资源扩容提质,并进一步健全中医医疗质量控制体系,提高医疗质量安全和医疗服务水平,促进中医医疗服务同质化,为患者提供安全优质的中医药服务。

随着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推进,我省持续开展“中医强基层、基层兴中医”行动、中医优势病种按疗效价值付费改革试点工作以及院内中药制剂全省调剂使用、“陇药名方”遴选试点,140种中藏药饮片、25种民族药、666种院内中药制剂纳入基本医保基金支付范围,中医药改革势能凸显。

 承扬并举 中医药传承创新持续推进

我省立足中医药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坚持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在强内涵、扬特色、育人才上用劲用力,探索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激发科技创新创造活力,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人才是第一资源。我省共有国医大师2名、全国名中医6名、岐黄学者2名、青年岐黄学者3名、甘肃省名中医299名。巩固发展陇中正骨、甘肃郑氏针法等学术流派,累计建设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148个,率先开展省市县乡村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培养继承人9560人。

创新是第一动力。我省先后建设国家级创新平台3个、省级创新平台28个。组织开展甘肃省中医药综合防治重大疑难疾病、甘肃方剂防治新冠病毒感染系列研究等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为中医药振兴发展增添新动能。

找准中医药文化与健康新需求的契合点,是中医药历久弥新的关键。

走进庆阳市华池县恒烽中药材苗林有限公司的产品展厅,各类中药衍生品琳琅满目。公司负责人姚文智介绍:“企业研发生产的很多药食同源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尤其是近两年,年轻人对中医药的接受度越来越高,我们的销售对象也更加年轻化,产品市场前景很好。”

为更好弘扬中医药文化,我省通过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进乡村、进社区等活动,采取多种措施开展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发挥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示范基地作用,不断优化中医药文化产品供给,为群众带来丰富的中医药文化体验,让更多人有机会近距离感受中医药文化魅力。

连续成功举办四届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推进中医药产业务实合作,扩大中医药对外影响,让中医药成为更响亮的“甘肃名片”。乘着“一带一路”东风,让“甘肃名片”扬帆远航,先后在12个国家建立16家岐黄中医中心(学院),累计诊疗患者约18万人次,培训境外医师200余人,并吸引大批国外学员来甘培训,招收22个国家200余名留学生攻读学位。

  从中医药大省到中医药强省,甘肃已走过千山万水,仍需跋山涉水。甘肃中医药工作在实践中创新,在传承中发展,走上了一条焕新发展之路,全省上下将持续推动全省中医药事业、产业、文化“三位一体”融合发展再上新台阶,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甘肃贡献中医药力量。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