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小院
晴望川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兰州新区是第五个国家级新区,赋予“现代农业建设示范区”布局定位。当前,兰州新区认真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创新发展高效益、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产业、新业态的现代农业产业为突破口,以和美乡村创建行动、统筹推进“八改”工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等重点工作为抓手,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努力把农村建设成为农民身有所栖、心有所依的美好家园。
现代产业新发展 村民有事干
初秋八月,新区铧尖村制种基地开始了收割工作,今年试种的5000亩制种预计收入高达3000多万元,较过去的传统农业相比效益更高、规模更大。玉米、洋葱繁种从覆膜播种、施肥浇水到收割采摘,基地每日可吸纳100多名周边村民务工,村民王大亮和其他村民将土地流转给基地,还一起在家门口务工就业,人均日收入200至300元不等。
向美而行,向“新”而兴。田园观光、农事采摘、民俗体验、亲子休闲……暑假期间,西岔镇陈家井村欢迎营地内绿草如茵,大大小小的天幕、帐篷汇聚于此,临近的千亩万寿菊热情盛开,傍晚烟花璀璨、锅庄舞火爆,引来了大批游客前来休闲玩乐。
“民宿、小吃、农家乐……村里业态越来越多,村民们的钱包鼓起来了。”陈家井村村党支部书记冯旭喜上眉梢。昔日静悄悄的贫困村成了如今的省级和美乡村,处处回响着游客和村民们的欢声笑语。脱贫后的陈家井村没有松劲,没有歇脚,充分发掘乡村田园风光、农事农活、村落建筑、乡土文化等资源优势,以农文旅融合为主线,不断优化和延伸生态产业链条,走出乡村游促发展的振兴路。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新区大力做好“土特产”这篇大文章,创新发展“一高五新”现代农业,优化激活各产业园发展潜能,打造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带、现代农业休闲带、现代生态景观农业展示带等3个特色农业产业带,花卉、食用菌、乳业等特色优势产业全链条升级、全环节增值,让不同层次的农村劳动力嵌在产业链中,实现人人都有事干。2024年已输转脱贫劳动力1.1万人,城乡富余劳动力输转2.42万人。
乡村建设新路径 村庄有新颜
美好的农村人居环境,是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
走进秦川镇炮台村,硬化道路进村入户,房前屋后、院里院外见缝插绿,农家庭院花团锦簇,曾经的垃圾坑治理后成了风景线,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旧貌换新颜”。每天清晨,村上公益性岗位人员魏雪梅和其他人员将村庄网格包片区,打扫村里的卫生,指导村民对家中垃圾进行分类,将收集的垃圾由垃圾转运车转运。今年78岁的村民魏涛说,如今村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他有着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
新区乡村的美丽蝶变,在更多领域发生——灰白相间的新式住宅、亭台楼阁的文化广场、宽阔整洁的村社巷道,水、电等配套一样不少……中川国际机场两侧村庄全面整治人居环境,推出改路、改水等一系列举措,将史喇口村变为新区网红打卡地,不断提升村庄“颜值”,打造现代农村样板。
如今,新区越来越多的农村像炮台村、史喇口村一样,村容村貌实现稳步提升。新区以“环、带、片”为布局重点,以和美乡村建设为载体,聚焦提升人居环境舒适度、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成片连线梯次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探索出一条具有新区特点、时代特征的和美乡村建设路径。
乡村治理新乡风 幸福迎门进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也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保障。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行走在西岔镇新康村,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益广告展板前,村民们驻足凝视或热烈讨论,广场上村民怡然自乐,公交站村民排队等候,志愿者洋溢着温暖的笑脸。
“每月村上和驻村工作队都会入户开展政策宣传、便民代办、志愿服务等,发放了基本公共服务清单,给我们搬迁群众解决了很多操心事、烦心事。”正在新康村党群服务中心办理社保的王百兰,对村上基本公共服务事项家门口“一站式”办理,感到很满意。
在中川镇赖家坡村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的牌匾格外引人注目,村民倍感珍惜这份荣誉。这几年,村上强化党建引领,充分发挥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农村基层群众组织作用,将乡村治理各项事务转化为可量化的评价指标,高额彩礼、大操大办、薄养厚葬等突出问题得到整治。“以前村里红白事,个个讲排场、户户比阔气。现在全村一个标准,铺张浪费现象不断减少,孝老爱亲等文明风尚日益浓厚。”中川镇赖家坡村党支部书记陶泽旺有感触。
新区由表及里、内外兼修,绘就更加美丽的乡村模样。近年来,新区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广积分制、清单制等有效治理模式,拓展农村网格化服务、精细化服务功能,推进平安乡村创建,加强农村地区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李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