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静宁:致富带头人成为乡村振兴“领头雁”

来源/ 中国甘肃网 作者/ 时间/2024-08-28 09:10:08

时值秋日,在静宁县灵芝乡张堡村共裕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内,一声声牛叫声此起彼伏,循声望去,标准化牛棚里一头头膘肥体壮、毛色亮泽的肉牛正津津有味地品尝着饲料,合作社负责人张号号给牛添饲料、加水、打扫卫生……忙得不亦乐乎,张号号是灵芝乡乃至是全县的致富带头人,也是乡村振兴路上的“领头雁”。

张号号大学毕业后返乡,通过调研发现养牛蕴藏着大商机,他结合自家周边土地宽广、草料充足的自然优势,于2016回乡开始创业,在当地政府的政策支持下,念起了自己的“养牛经”。

说干就干,张号号注册成立了共裕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引进市场前景较好的西门塔尔牛和平凉红牛,开始发展养殖,慢慢地他成为了当地的肉牛产业领头人。

“目前,我们合作社的牛存栏头数是282头,其中,平凉红牛基础母牛的存栏头数62头,其他品种的基础母牛存栏头数120头左右,平凉红牛的母牛育肥有150头左右,每头牛育成的经济效益是4000至5000元左右。”张号号说。

经过不懈努力,张号号从一个养牛门外汉,变成了养牛的“土专家”,合作社牛存栏量也从最初的30几头增加到现在的280余头,“智慧+知识+劳动”,成就了一个九零后创业青年最初的梦想。同时,他利用张堡村旱作农业面积大,秸秆资源丰富的优势,在灵芝乡显神庙街道开办了一家饲草料收购点,为乡亲们提供了一份额外收入,在他的辐射带动下,全村新增养殖户65户,新增养牛196头。

“计划今年后半年我们合作社再增加2座牛棚,增加平凉红牛190头左右,全年的牛存栏头数将达到400头左右。”张号号对今后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以人兴产,才能以产兴村。近年来,静宁县大力培养致富带头人,创办领办新型经营主体,带动群众发展苹果、肉牛、蔬菜等特色优势产业,走出了一条“致富带头人+新型经营主体+基地+农户”的乡村振兴新路子。

灵芝乡长塬村的自强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靳自强也是养牛创业致富的典型代表之一。

据了解,靳自强立足当地旱作农业种植面积大、秸秆资源丰富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养殖业,修建了1200平米的养殖小区,钢架大棚3座、分散暖棚14座。“我们合作社由原来的30多头牛发展到现在210多头牛,今年已经出栏了几十头。”靳自强介绍。

致富不忘乡亲,他还积极给村民们传授养殖经验,全村及周边邻里的养殖户在他的带动帮助下,积极扩大养殖规模。截至目前,灵芝乡长塬村共有养牛户225户,牛存栏1358头,户均达到6头以上,户均增收7400元以上,牛产业成为了长塬村富民增收的主要产业。

靳自强的目标是带动更多的乡亲共同踏上富裕之路。他在灵芝乡长塬村、前湾村流转土地1500亩,大力推广种植饲草玉米,并与部分群众签订饲草玉米种植收购协议,由合作社按照1200元/亩的价格统一收购,保证群众种植饲草玉米有销路,增收致富有渠道。

据了解,靳自强通过“粮草兼顾、草畜结合、种养循环”的发展模式,借助合作社和养殖小区日常运营管理之需,每年为周边群众提供中长期务工岗位70余个,带动46余户困难群众增加收入92万元,户均年增收2万元。

一花引得百花开,百花捧出盛景来。如今,在静宁县像张号号、靳自强一样,扎根乡村、主动担当作为、奋战在乡村振兴一线的致富带头人已有许多,在他们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农民群众致富过上了好日子。

  通讯员 司磊 柴王宁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