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最“定西”的洋芋、土豆、马铃薯

来源/ 定西日报 作者/ 时间/2024-09-06 09:10:03

新定西·定西日报记者 张莉芳

“定西有三宝,洋芋、土豆、马铃薯”。定西人对马铃薯的挚爱,是沉浸在骨子里的一种记忆。

——题记

金秋九月,定西大地,天高云淡,薯获丰华。

张寿坐在家门口,和着淅淅沥沥的雨声,有关洋芋的故事一层一层“剥开”。于张寿一家而言,洋芋是一种食物,更是一段家庭记忆;于整个定西而言,洋芋是一个产业,更是“中国薯都”发展壮大的缩影。

(一)

“我不喜欢吃洋芋。”

“但是,我很喜欢洋芋。”

这两者并不矛盾。

谈及洋芋,张寿打开了话匣子……

“从我记事起,每天下午,奶奶总会煮一大锅洋芋,大的人吃,小的猪吃,全家七八口人,第二天的早饭和中饭全是洋芋。”在张寿的记忆里,在安定区巉口镇剡家川村子里,关于吃的,大概就是两件事:吃了很多洋芋以及吃不饱肚子。

定西人把马铃薯叫洋芋,这一叫法凝结着定西人刻骨铭心的洋芋情结。

定西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是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自然资源极度匮乏。马铃薯特殊的生长习性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超能力”,使它成为大家填饱肚子的主食。

所以每年计划种植的时候,父亲张富清都会说,洋芋是必须要种的。

一年四季,定西人春种,夏耕,秋收,冬藏。秋收过后,张富清都会挑选出两三千斤洋芋,贮存在依山而建的地窖中。地面和墙壁上洒水喷湿,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洋芋就能够像地里刚出土一样鲜嫩。这种古老的贮存方式,可以使一日三餐都离不开洋芋的定西人从这里获取大半年的主粮,延续至今。

安定区内官营镇的孙伯钦是个老粉匠,打从太爷爷那辈起就会下粉,传到他这里,自然就谙熟其中的诀窍了。有人说定西人天天吃洋芋,顿顿有洋芋,一顿没吃洋芋,也可能吃的是洋芋粉条,这话不假。

精细的加工存在于每一个环节,洋芋淀粉加热水,不断搅拌、起糊,直到表面形成凝胶。干、湿粉的不同比例混合,孙伯钦要揉上四十分钟,才可以让粉团的质地更加均匀细腻。换上不同刀具,就可以挤压出细、二细、韭叶、大宽等不同形状的洋芋粉条、粉皮。

午后暖暖的阳光,是晾晒粉条最好的时候,孙伯钦全家出动。就是用这样的方法,这样的手艺,孙伯钦养活了一对儿女。

对于陇中的父老乡亲们来说,没有什么比洋芋更让他们刻骨铭心了。大山中的每一点改变全仰仗着洋芋。买化肥、买三轮车、盖房子、娶媳妇,娃娃们的学费,家里的花销,哪一样都离不开洋芋。

2000年,市委市政府提出发展“洋芋工程”,安定区在川区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发展规模化种植马铃薯获得成功,随后向山区推广。

其实,在定西洋芋种植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从“救命薯”“温饱薯”到“脱贫薯”“致富薯”“振兴薯”,经过几代人的接续奋斗和倾力打造,马铃薯产业已经发展成为支撑定西经济社会高质量追赶发展和群众持续稳定增收的支柱产业。

2023年全市马铃薯全产业链产值达到238亿元,定西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脱毒种薯繁育基地、重要商品薯生产基地和薯制品加工基地。

(二)

2013年,张寿找来4个儿时的伙伴,在安定区巉口镇注册了定西三丰马铃薯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扩大了洋芋种植规模。

十年来,张寿引领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基地建设、订单农业、农机作业、贮藏销售等产前、产中、产后系统化服务,实行“统一培训、统一供种、统一技术、统一价格、统一收购,分户经营”的标准化产销模式,标准化基地平均亩产比当地农户种植高20%至35%,辐射带动周边学房、冯家岔、石家岔、松川等村380户农民种植马铃薯优质种薯面积达3000亩。推动土地规模经营,把一家一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破解了“谁来种地、怎样种地、怎么种好”的现实难题。

张寿的奋斗史就是定西马铃薯的变迁史。

“原来,种植技术简单、粗糙,产量基本满足自家需求。”安定区香泉镇村民王延辉是种植马铃薯的“专业”农民,他对比种植马铃薯前后变化说,以前,选种依靠眼看,将形状趋圆、大小适中的土豆藏于地窖,来年,一分为二,种在土地里。

“种地也是个技术活。”现已掌握高架苗床育苗法、水培雾培等无土栽培技术的王延辉告诉记者,马铃薯品种逐渐细化、各生产环节趋向专业化。

2008年,我市立足改善民生,开始打造“中国薯都”,马铃薯产业步入科学化布局、集约化种植、标准化生产、精深化加工的新阶段。

走进安定区鲁家沟镇太平村千亩马铃薯种薯水肥一体化技术示范基地,随着阵阵机械轰鸣,一个个硕大饱满、个头匀称的“金蛋蛋”破土而出,村民们忙着采拾、分拣、装车,享受着丰收的喜悦。

在核心示范区5万亩、辐射区40万亩的覆盖安定区石峡湾乡、新集乡、葛家岔镇、石泉乡、杏园乡、李家堡镇、宁远镇、团结镇、符家川镇、鲁家沟镇、香泉镇、称钩驿镇的省级绿色食品(马铃薯)标准化生产基地上,太平马铃薯基地负责人李聚东说起他们的水肥一体化物联网种植技术,如数家珍。

据了解,这里的水肥一体化项目是由甘肃省农牧厅农技站投资建设的示范项目,总投资135万元。李聚东算账说,照去年的情况看,这里马铃薯亩纯收入估计能有500元以上。

定西马铃薯的种植,从最原始的人工刀切坑种,到芽栽种植,到普通的地膜种植,到各种地膜种植技术的研发提升,到配方施肥、种薯处理、起垄覆膜、适密播种、膜上覆土,到现在的水肥一体化,走过了一条由原始到现代,由单技术到技术组装集成,由常规的田间管理到现代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和跃升,走出了一条定西特色的马铃薯种植技术研发之路。

(三)

一碗麻辣烫,一份流汁粉,一条产业链……今年,随着甘肃麻辣烫的爆火出圈,定西宽粉作为“灵魂伴侣”,进入越来越多人的视野。

“万薯生定西,一粉宽天下”。

近年来,定西依托“中国薯都”金字招牌,以品质提升、品牌打造为核心,采取一系列政策“组合拳”,着力强科技优品质、壮加工增效益、树品牌创特色,马铃薯制品已延伸到主食、方便食品等领域。

对定西人而言,定西宽粉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情怀。纵观定西宽粉产业发展进程,一路走来,定西在艰辛探索中找出路、在机遇挑战中谋发展。

2021年11月,市委、市政府第一次召开了定西宽粉产业发展座谈会。

2022年3月,定西制定印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定西宽粉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组建了定西宽粉产业工作专班,并成立了行业协会;12月,定西宽粉食品安全省级标准正式颁布。

2023年4月,定西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第一批授权13家企业使用该商标,遵循《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定西宽粉》进行生产加工。

定西宽粉,“宽”不仅体现的是形状、宽度,也体现的是陇中人宽厚的胸怀、宽阔的视野和宽广的道路,寓意“定西宽粉”前景可期、大有作为。

作为“定西宽粉”行业协会会长单位、定西市首批入选甘肃省高新技术企业名单的公司,恒源公司联合甘肃省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共同成立研发中心,在国内土豆鲜粉行业率先建起十万级净化生产车间,引进原装进口的生产包装核心设备。

为迎合消费者多样化消费需求,公司推出即食型土豆鲜粉,“像方便面一样,一泡就可以食用”,公司董事长周来喜说,这款产品突破了“鲜粉保鲜”“马铃薯淀粉粘度大不易泡开”等技术难点,“这主要得益于企业与南京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的合作,今后,恒源将继续发力,争取突破更多技术难点”。

在龙头企业引领下,定西市实施一批马铃薯精深加工项目,加快技术改造和装备提升。一些马铃薯产业链上的传统企业也在向“定西宽粉”赛道迈进。

目前全市宽粉经营主体已经达到120家,产能超过20万吨,销售额突破30亿元。

  每到丰收的时候,大车小车的洋芋,载着乡亲们致富梦驶向祖国的大江南北。乡亲们那黝黑的脸上绽出如土豆花一样美丽的笑容。那些走出去的人们又回到了这片土地,犹如洋芋,在黄土地里扎根,创造财富。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