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敦煌壁画中的缤纷秋色

来源/ 中国甘肃网 作者/ 时间/2024-09-09 22:44:43

树下弹琴 莫高窟第85窟

青年男女 莫高窟第321窟

缠枝葡萄纹边饰 莫高窟第322窟

受惊的野牛 莫高窟第249窟

葡萄石榴纹藻井 莫高窟第209窟

张骞出使西域图 莫高窟第323窟

襦裙少女 莫高窟第114窟

陈晓红

汉代书籍《孝经纬》中说:“大暑后十五日,斗指坤,为立秋。秋者,揫也,物与此而揫敛也。”这里的“揫”字是聚集的意思,是说秋季是万物聚敛收藏的时节。而立秋节气的到来,意味着赤日炎炎的夏日开始退出天地舞台,天高云淡的秋季正式登场。

古人称秋季为三秋、九秋、金秋、素秋、金天、清秋等。在节气时令上,秋季由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与霜降六个节气组成。唐朝刘禹锡在《秋词》中写道:“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意思是古往今来秋季总是令人萌生寂寞辽远之感,作者却唯独喜爱天高云淡的金秋美景,因为仰望长空便能看到白鹤成排,此情此景不知引得多少文人墨客诗情澎湃。作者在这里赞颂秋天的美好,并借鹤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从敦煌壁画艺术中,我们可以挖掘出那些旖旎多彩的秋日场景。

遍身罗绮照素秋

在敦煌壁画中,其实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我认为是深秋的美轮美奂的服饰了,它们都质感挺括,华美异常、色彩缤纷,令人想起宋朝张俞的《蚕妇》一诗,“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唐宋时期敦煌被画师所描绘的那些服饰,确实装点了整个秋季的美丽。在莫高窟第114窟壁画中有一幅“襦裙少女图”:画面上丰满白皙的少女头上扎着两个发髻,娇憨可人。青绿与深绿同色系搭配的碎花襦裙太适宜秋意渐浓的时节了,从古至今,碎花长裙的魅力是穿越时光并且惊艳了时光的。在莫高窟第280窟壁画中有一幅“摩耶夫人图”:画面中摩耶夫人内穿墨绿色修身掐腰喇叭袖圆领打底衫,外穿一条紫红包臀长裙,凸显出了女性曲线之美,还加入了对比强烈的撞色。

我们都知道服装最经典的配色是黑白灰,尤其是黑白配,其实这种配色也是敦煌壁画中的经典。在莫高窟第100窟壁画中有一幅“舞者图”:画面上男舞者被定格在一个扭腰送胯双臂屈伸的舞蹈动作中,他上身穿着中长款的黑色圆领长袖缺胯衫,用白色帛带束腰。下身则搭配一条白底团花大口裤。在莫高窟第12窟壁画中有一幅“供养人图”:画面上一对母女身着襦裙,上襦下裙的着装风格相当于今天服饰的无袖连衣裙加一件长袖开衫。在画面上女儿的上衣和妈妈的裙子是同样的蓝色,女孩的裙子和妈妈上衣是同为赭色,只不过各自的花纹样式不同,但是母女俩胸前的结带却是同色同花、一模一样。画师如此别出心裁的呼应,显得既温情又醒目。

葡萄宫锦醉缠头

唐朝诗人王翰在《凉州词》中写道:“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首耳熟能详的诗歌里除了金戈铁马的战场,更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葡萄美酒了。

葡萄原来的名字为“蒲桃”“蒲陶”,这种植物是由汉代的张骞从西域带回。在莫高窟第323窟壁画中有一幅知名度极高的“张骞出使西域图”。壁画由三幅画面组成:第一幅在画面右上方,一座挂着“甘泉宫”匾额的宫殿内,一位帝王正带着群臣礼拜。这里交代了张骞出使西域的原因。居于右下方的第二幅画面是故事的主体,画中一位帝王骑着高头大马,身后一干侍从僚属。帝王的对面,持笏板跪拜者就是张骞。这里交代了张骞奉命开始出使西域。左上角是第三幅画面,一位使者带着两位持旌节的侍从经行山间,向一座城池进发。这里交代了张骞出使西域的结果。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他的“凿空之旅”打通了中原与中亚、西亚以及南欧各国的通道,而被元代诗人郑允端描写为“满筐圆实骊珠滑,入口甘香冰玉寒”的葡萄则是见证物之一。

文献记载,古时候敦煌不仅大量种植葡萄,还擅长酿制葡萄酒。在古人看来,由于葡萄果粒丰盈繁多、葡萄藤枝叶蔓延交接,都是自然界繁茂多产的象征,被人们寓以子孙绵长、家族兴旺的美好愿望,与此相应地就有了多姿多彩“葡萄纹”纹样。今天,我们知道是隋唐时期艺术精湛的画师开始将葡萄绘进壁画中,同样的“葡萄石榴纹藻井图”在莫高窟第209窟壁画中也有完美地呈现。而繁复密丽、色彩和谐的窟顶藻井葡萄纹样已经成为敦煌壁画中的经典图案。除此之外,壁画边饰中也有了华美的葡萄纹样。在莫高窟第322窟壁画中有一幅“缠枝葡萄纹边饰图”:画面上葡萄串、葡萄叶随缠枝呈弯弧态分布。葡萄串一种为写实形,还有一种为花形,与葡萄叶相间绘饰。色彩有青、绿、红、赭色与白色,清爽怡人、对比强烈。

除了敦煌壁画中大量的葡萄纹样之外,在敦煌艺术的铜镜、花砖、瓷器、丝织品、石刻等艺术品上都发现了各式各样的葡萄纹。瑞兽葡萄纹样则是铜镜上的常用纹样。唐朝诗人岑参在《胡歌》一诗中写道“黑姓蕃王貂鼠裘,葡萄宫锦醉缠头。关西老将能苦战,七十行兵仍未休。”意思是说黑姓蕃王身穿貂鼠皮裘,酒醉之后,便把绣有葡萄图案的宫锦作为赏赐之物送给舞女。而边关老将却因能征善战,年已七十仍无休止地统兵戍边。这里的“葡萄宫锦醉缠头”就是常见的丝织品上的葡萄纹样。

今月曾经照古人

天上的日月是人类早期文化的灵感源泉之一。古人并不知道月亮是反射了太阳光才如此澄澈清明、皎洁光亮的。唐朝大诗人李白在《把酒问月》一诗中写道:“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对酒当歌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意思是说青天上明月高悬起于何时?我现在停下酒杯且一问之。人追攀明月永远不能做到,月亮行走却与人紧紧相随。皎洁得如镜飞升照临宫阙,绿烟散尽发出清冷的光辉。月亮里白兔捣药自秋而春,嫦娥孤单地住着与谁为邻?现在的人见不到古时之月,现在的月却曾经照过古人。古人与今人如流水般流逝,共同看到的月亮都是如此。只希望对着酒杯放歌之时,月光能长久地照在金杯里。诗歌对唐朝之前关于月亮的普遍认知作了生动而全面的描绘。

《周礼》中记载天子常“春分朝日,秋分夕月”,意思是说天子会在春分这天祭祀太阳,在秋分这天祭祀月亮。这大概就是关于中秋节、中秋赏月的最早渊源了。在敦煌壁画中李白关于月亮的想象全部都有呈现,还有许多李白没有想象的内容也有生动的呈现。如在莫高窟第35窟壁画中有一幅“手托日月的十一面观音图”:画面就描绘了当时人们想象的月宫图景。身着华丽青绿大氅的观音是八臂十一面。观音最上层的双手左手托日、右手托月。日为赭红色、月为素白色。月亮中间是蓬勃生长的桂花树,桂树两侧分别是蟾蜍与白兔。在莫高窟第384窟壁画中绘有一幅“月光菩萨图”:画面中慈悲的菩萨乘坐在白鹅座上,身着白衣,衣服颜色几近透明,手持月轮,整个身体被两条赭红色飘带缠绕,仙气飘飘。“月光菩萨”也被称作“月光普照菩萨”“月净菩萨”等。据说八月十五这天,也是中国道教神话中的月神(太阴娘娘)的诞辰。因此,中秋祭月就成为民众的一种传统习俗。

祭祀了月神,接下来就该大快朵颐吃月饼了。传统的敦煌月饼与其他地方的月饼颇有不同。据史料记载,传统敦煌月饼的食材多使用面粉与各种带有颜色的植物,在形制上多呈现圆形,更像是一轮天上的圆月。其直径足有三十公分,厚度也达到五公分之多。除了尺寸,人们还在月饼上做出“嫦娥奔月”“玉兔捣药”等画面,吃起来别有一番花好月圆的情趣。其实,不论是何种月饼,何种习俗,在八月十五的一轮明月之下,普天之下无不是期盼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长年牧牛百不忧

秋季的到来,秋收、秋耕、秋种的“三秋”大忙使得农人的生活格外紧张。明朝高启在诗作《牧牛词》中写道:“日斜草远牛行迟,牛劳牛饥唯我知。牛上唱歌牛下坐,夜归还向牛边卧。长年牧牛百不忧,但恐输租卖我牛。”意思是说太阳西下草地较远可是牛还是行动迟缓,只有我知道牛是太疲劳了太饥饿了才会这样子的。我骑在牛身上唱歌坐在牛身边玩耍,晚上回家还要靠在牛身旁休憩。年复一年地放牛我的内心其实很知足,心里唯担忧牛会被卖掉抵租子啊。作品真实地刻画了农耕经济社会里人与牛的深厚情感。在古代社会,牛被誉为“农耕之本”,加之牛的性格温和,执着笃定,因此从古至今被广泛赞颂。

在莫高窟第454窟壁画中有一幅“耕牛图”:画面刻画了一头正在劳作的耕牛。画师用土黄色作为画面的主色调,将正在驭牛的人只是寥寥数笔勾勒其形体而已,却用了醒目的赭红色来表现一头牛正在使尽全身力气耕耘的形象。透过画面我们能感知到这是一头“不待扬鞭自奋蹄”的老黄牛。除了描绘在农耕生活中勤勤恳恳的耕牛,敦煌壁画中还描绘了其他形形色色的牛。在莫高窟第249窟壁画中有一幅“受惊的野牛图”,画面上刻画了一群在山林间闲庭信步的野牛,它们神色安详自若。忽然一只矫健的猛兽疾驰而至,其中一头牛受惊回首。这些均被技艺精湛的画师惟妙惟肖生动勾勒而出。我们看到一只肌肉健硕、神态生动的野牛几乎要从壁画中呼之欲出,令人唯恐避之不及。还有在莫高窟第61窟壁画中有一幅“金牛宫图”,这是“黄道十二宫”中的其中一幅图。所谓的“黄道十二宫”就是今天所说的十二星座,画面中的金牛体态丰满,神态安详,牛的敦厚忠诚、朴实温驯、勤勉劳作、默默无闻的精神赢得了人们的信任。

金风玉露一相逢

宋代秦观在词作《鹊桥仙》中写道:“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一眼万年,天长地久。这就是中国人对牛郎织女,对秋季七夕节文化本质的理解。天地悠悠,真爱永恒。它是汉代苏武的“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是明代唐寅“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更是金代元好问的“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的诠释。

在莫高窟第321窟壁画中有一幅“青年男女图”:画面中一对恋人穿着“情侣衫”,女子的上衣与男子的长袍是同样的淡绿色。他们两人身材高挑、情意绵绵,女子右手前指,含情脉脉望向男子,男子喜不自禁,右手紧握着女子长长的左边衣袖。在莫高窟第85窟壁画中有一幅“树下弹琴图”:画面描摹的是波罗奈国太子善友与作恶多端的弟弟恶友的故事。善友被弟弟设计陷害,双目失明,悲愤不已的他只能在树下弹琴来排遣不幸,美丽的利师跋国公主被他的琴声吸引感动,不顾一切与他结为夫妻。后来在公主的帮助下,善友太子夺回了属于自己的一切。画面里的善友与公主二人神色宁静,祥和隽永。在榆林窟第38窟壁画中有一幅“同入青庐图”:画面上一对男女衣着华美,男子一袭赭红长衫,喜气洋洋;女子着套色衣裙,衣袂飘飘,紧紧依偎在爱人身边,正可谓“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本文配图均为资料图)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