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他们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田园美之音合唱团。
“大家注意看我的手,跟着节奏,一起唱……”走进兰州市保利领秀山太和路小游园,耳畔传来悠扬的歌声,循声而去,一群精神矍铄的老年人围坐在小板凳上,正沉浸在合唱的欢乐之中。一曲终了,队员们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脸上洋溢着孩童般纯真而灿烂的笑容。这是领秀山田园美之音合唱团日常排练的场景,这支平均年龄63岁的音乐爱好者团队,自2023年7月成立以来,短短一年间,已从最初的寥寥数人发展到目前近130人的规模。
1 齐心协力筑起这个“家”
谈及合唱团的创立与发展历程,团长蒋凤龙感慨万千。他回忆道:“由于我们的活动场地比较远,热爱歌唱的老年朋友们每天需耗费一个多小时往返于城区参加排练,极为不便。去年初春,我与团友杨松柏商议,决定在家门口搭建一个属于老年人的音乐场地,免去奔波之苦。起初,我们只是在附近的小游园里自弹自唱,渐渐地,这份对音乐的热爱吸引了越来越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加入。然而,没有固定的排练场地成了我们的一大难题。”
蒋凤龙四处奔波,最终在相关部门和社区的鼎力支持下,太和路小游园内的一间小木屋被改造成了合唱团的排练基地。谈及这个“新家”,他难掩喜悦之情:“这里不仅是我们的排练室,更是我们心灵的港湾。大家齐心协力,将这个小木屋装扮得温馨而雅致。”
明亮的落地镜,舒适的座椅……排练室里,齐备的设施保障着老人们舒心排练。然而,提及这“小木屋”的过往,却并非如今这番光景。买材料、铺地板、刷墙面、安装落地镜等,每一步都凝聚了大家的心血和汗水,团员们齐心协力、自掏腰包,用双手一点点筑起这个“家”。清晨,他们在这里排练,午后,他们化身为工匠,对小木屋进行细致的改造。
经过大家的努力,小木屋终于焕然一新,它不仅成为老人们排练的乐园,更成了小游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吸引着游人的目光。
2 合唱团成了“一家人”
“起初,我对声乐一无所知,连乐谱也看不懂,总以为合唱时声音响亮便足矣。”队员郭亚平感慨道。那时,她仅凭“大白嗓子”高歌,气息浅浮,音色更无从谈起,全然不顾气息控制、发声位置与音色的和谐。在团里指导老师王全林的悉心调教下,团队逐渐步入了正轨。王老师虽已年过七旬,家住西固,每次训练往返需耗时三个多小时,但他对艺术的热爱与执着深深感染了团员们。每次练习前,王老师都会耐心地为团员们传授乐理知识,从基础发声到复杂技巧,从单声部到多声部,循序渐进,逐一突破。
“排练时,王老师逐一聆听我们的发音。每当我站在他面前,心中便忐忑不安,生怕出错,毕竟,我可不愿成为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王老师时常为我们开小灶,纠正音准问题。”队员俞祥源笑着分享道,王老师还创新教学方法,让队员们相互模仿音量与音色,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大家的歌声愈发和谐统一。面对明快节奏的歌曲,王老师指导指挥人员用跺脚或拍手来控制节奏,效果立竿见影。
二胡、小提琴、手风琴等中西乐器交相辉映,为演出增添了无限魅力。乐手们更是多才多艺,既能独奏又能合唱,甚至还能担任指挥之职。团长蒋凤龙自豪地说:“我们这里的队员都是多面手,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发光发热。”
队员陈世兰更是团队中的一股暖流。她每天将孙子送至幼儿园后,再驱车一小时赶来指导舞蹈动作。排练紧张时,她甚至顾不上回家吃饭,只在排练室简单对付一口,起初,家人对她的选择并不理解,认为附近就有类似的团队,何必如此奔波。但她却说:“我和团队已经是一家人了,几天不见这些老姐妹,心里就空落落的。”
3 团队里的“后勤支柱”
每回排练之际,总有一个身影在人群中忙碌穿梭,为乐队翻阅乐谱、递茶送水……64岁的余秀花是团队中不可或缺的后勤支柱,每天清晨,她最早抵达小木屋排练室,打扫卫生、烧水、摆放乐器……“最近天气炎热,我特地熬了些绿豆粥,还备了些西瓜,希望能为大家解解暑气。”在与记者交谈的间隙,她顺手取出一个医用急救包,笑言:“咱们年纪都不小了,排练时万一有个头疼脑热,这急救包或许就能派上大用场。”
谈及团队近况,蒋凤龙透露,团队正筹备参加一场比赛,而报名流程对他们这些不常接触电脑的老人来说,无疑是个挑战。队员任庆主动承担起收集资料、审核信息、上传报名等繁琐工作,最终完成了报名任务,为团队赢得了宝贵的参赛机会。
由于满腔的热爱,一群老年人汇聚一堂,以音乐为媒介,传递着爱与温情。他们从起初的羞涩腼腆,不敢轻易启齿,到如今自信满满,高声放歌。在2023年8月,他们参加兰州市安宁区武装部组织的双拥文艺演出,凭借出色的表现荣获三等奖。他们还深入社区、公园等公共场所,为居民们带去欢声笑语与温暖关怀。蒋凤龙说:“我要将这支充满活力与爱心的团队带出保利领秀山,让更多的人有机会聆听到他们动听的歌声。”
文/图 奔流新闻·兰州晨报记者 张雪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