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永强
习近平文化思想植根中华文化沃土,深刻阐明了全球文化、文明发展和交流互鉴的中国立场、中国方案,体现了宽广的世界眼光和高超的战略思维,为深入扩大对外开放、打造传播展示中华文明的“甘肃窗口”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简称“敦煌文博会”)是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举办的以国际文化交流为主题的综合性博览会,是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文化融合、思想融汇、感情融通的桥梁和纽带。由甘肃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七届敦煌文博会,将于2024年9月20日至22日在敦煌市举办。2016年首次举办以来,敦煌文博会牢牢把握服务共建“一带一路”的使命任务,传承和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本届敦煌文博会将进一步弘扬敦煌文化,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文化交流、文明互鉴迈上新的台阶。
坚持和合共生,把握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来一直传承的理念,主张以道德秩序构建一个群己合一的世界,在人己关系中以他人为重。我们要以开阔的胸怀、欣赏的眼光发现所有文明之美,尊重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办好敦煌文博会要精心设置文博会论坛议题,打造“敦煌论坛”品牌,唱响丝绸之路精神,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广泛开展国际人文交流,深刻阐明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阐明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国立场和中国方案,充分表达中国人民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人民携手建设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
坚持保护传承,赓续人类文明的历史脉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和自然演进的重要成果,也是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宝贵财富,是我们的共同责任,是人类文明赓续和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文化遗产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我们要借助敦煌文博会这一重要平台,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一道共同守护人类文明瑰宝,共同深入挖掘文化遗产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文艺传统等,让承载着历史发展脉络的文化遗产彰显多彩文明的无限魅力。要加快推动把敦煌研究院建设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和敦煌学研究的高地,在全球推广运用“中国特色·敦煌模式”,为全人类保护文化遗产作出中国贡献。
坚持交流互鉴,探求人类文明的价值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深化人文交流互鉴是消除隔阂与误解、促进民心相知相通的重要途径。”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活力。我们要借助敦煌文博会这一重要平台,探求人类文明的共通性,共同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弘扬不同文明的共同价值。要寻找跨文明对话的相通点,聚焦人类所面临的共同发展问题,携手应对危机挑战,塑造世界美好明天。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和人文格局,我们要与世界各国一道分享这一宝贵经验,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积极推动文化遗产领域的国际合作,在更广范围推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展现中华文化软实力。
坚持相互成就,展现人类文明的博大气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花朵,就算这种花朵再美,那也是单调的。”人类文明之花不仅要各美其美,更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才能组成春色满园的百花园。中华文明从来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彰显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我们要通过举办敦煌文博会,全面践行全球文明倡议,落实《敦煌宣言》,认真履行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加强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不断提高文化遗产保护能力和水平。
坚持创新发展,谱写人类文明的当代华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连续不是停滞、更不是僵化,而是以创新为支撑的历史进步过程。”中华民族具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文明是世界上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是人类文明大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借助敦煌文博会这一重要平台,坚持与时俱进,全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持续增添文明发展的强劲动力,激活文明进步的源头活水,不断创造出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的现代文明,让丰富多彩的文明成果造福更多民众。(作者系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