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逛展去!来2024年服贸会甘肃馆看非遗文化的创意“打开方式”

来源/ 中国甘肃网 作者/ 时间/2024-09-13 18:42:07

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张慧雅

“2024年服贸会,来甘肃馆看看真是不虚此行,这里能领略到原汁原味的敦煌文化,还有地方特色非遗展示,真是一场十足的视觉盛宴。”9月12日,2024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在北京正式启幕。位于国家会议中心服贸会综合展区负一层的甘肃馆,备受各界关注。

拍照、打卡、洽谈,驻足于甘肃馆,宾客们流连忘返。

甘肃境内各类文化灿若星河,世界文化遗产数量全国第二,文化资源丰富度全国第五。在2024年服贸会甘肃馆内,文化板块中的敦煌文化尤为亮眼。通过文化会展产业、文化演艺产业、文化IP产业、科技成果转化、文化对外交流等5个方面展现敦煌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培育创建情况。参展企业通过图片、实物等形式集中展示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创意产品等。

四代传承 “铜”创未来

“这款飞天题材的板画是用啥做的?”

“您好,它是用铜制作而成的。”

在甘肃馆内的林兰铜艺展区,白银林兰铜艺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马艳萍一边向观展宾客介绍自己的产品,一边向大家推介自己的家乡—甘肃省白银市。

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经过精雕细琢,铜质工艺品精巧细致,栩栩如生。这背后,是匠人匠心的传承与创新。

可以说,“铜”一路伴随着马艳萍的成长,历经家族传承,于耳濡目染间,金属铜煅制技艺早已根植于她的内心深处,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更是深深镌刻于马艳萍的血脉之中。

锲而不舍,埋头苦练,精益求精,坚守与创新让非遗传承技艺扎深根,结硕果。

白银林兰铜艺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于1997年创立于享有“中国铜城”之美誉的甘肃省白银市,依托当地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秉持传承传统工艺,专业设计和生产各类铜、银工艺美术品。

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现有城市雕塑、铜浮雕、铜板画、商务礼品、旅游商品、家装配饰、仿古青铜器、黄铜器、文房至宝、赤铜精铸、高档银器、文创产品等十二大类产品。

作为金属铜煅制技艺市级非遗传承人的马艳萍,希望通过此次服贸会,让更多人了解白银市,了解白银市的铜文化产业,让这项非遗传承技艺被更多人所熟知,走向更加广阔的市场。

“老手艺”编织“新生活”

甘肃媳妇郭娟此次参加服贸会,带来了天水甘谷特色麻鞋和用麻编织的极具审美意蕴的手工艺品。

众所周知,甘谷麻鞋采用纯天然麻料,以传统手工工艺制作而成。

而今,由郭娟和爱人创制的“雅路人”麻鞋不断创新设计,融合传统手工艺与现代流行元素,复古与现代感相交织。麻鞋制作技艺与扎染、陇绣等传统工艺有机融合,挖掘非遗文化价值,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推动产业持续发展与创新,让传统麻鞋焕发了新的生机。

据介绍,“雅路人”麻鞋从创立到现在,已开发出20多个系列200多个款式,年产量15万双,年产值达2000多万元。

“我是第一次参加服贸会,想通过这个大平台,让不太熟知麻鞋的人了解它,让穿过我们麻鞋的人提供更多反馈,以便于未来我们做的更好。”郭娟希望,老手艺能够与时俱进,不断绽放新活力,通过不断创新发展,编织出美好新生活。

让非遗走进当下生活

一支普通的麦秆,一双灵巧的手,一个灵动的创意,成就了一幅惟妙惟肖的麦秆画。

麦秆画,通过将普通的麦秆经过多道工序处理后,剪切、拼贴成各种生动的图案和唯美的景象。王进义表示,此次展出的麦秆画不仅展示了传统技艺,更融入了现代创意,使得每一件作品都独具匠心,充满了时代感。

除麦秆画外,甘肃陇遗非物质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王进义还带来了多种非遗项目的产品。这些产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同时也具备实用功能,充分体现了非遗文化的多样性和实用性。

“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索与现代生活的结合点,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活力。”在王进义看来,只有当非遗文化真正融入人们的生活,才能真正实现非遗的传承和发展。因此,不断探索非遗与现代生活的结合点,创新非遗的呈现方式,成为了他努力的方向。

  王进义希望通过此次服贸会,让更多的人了解、关注和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来,通过多元化的活动和项目,让更多的人了解非遗的魅力,体验非遗的独特价值。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