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于甘肃省东部的庆阳市,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曾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也是黄河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悠久的历史为庆阳留下了厚重且丰富的文化遗产。博物馆,便是这些宝贵遗产的守护者与展示者。
9月12日,“千年石窟 匠心传承”网络主题采访活动走进庆阳,在庆阳市博物馆、陇东古石刻艺术博物馆、镇远县博物馆里与历史对话,见证文化的代代相传。
庆阳市博物馆:农耕文明的瑰丽画卷
庆阳市,古称“庆州”,是黄河流域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这里出土的文物,如旧石器时代的工具、商周时期的玉器,都揭示了庆阳地区悠久的历史文化。
位于和谐广场南侧的庆阳市博物馆,以其12800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和丰富的常设展览,成为展示庆阳历史文化和农耕文明的重要平台。
博物馆馆藏文物12000多件,其中珍贵文物1919件(其中一级文物60件、二级文物235件、三级文物1624件)。
游览在庆阳市博物馆,听着讲解员从古朴神秘的远古陶器、举世无双的商周玉器、富丽堂皇的汉唐铜镜、流光溢彩的宋金瓷器介绍到千姿百态的佛教造像最具特色;从全世界体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黄河象化石和“环江翼龙”化石到中国第一块旧石器于庆阳市池县赵家岔出土;从著名的商代“作册吾”玉戈到汉代“彭阳”铜鼎和宋代玉壶春瓶为省内仅见瑰宝,从绚烂多彩的民俗展品到弥足珍贵的革命文物无不让游览者仿佛置身一条穿越古今的长廊。
庆阳市博物馆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和多项研究成果的出版,将庆阳的历史文化传播得更远,为庆阳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镇原县博物馆:历史长河中的文化瑰宝
镇原县,古称“原州”,是庆阳地区的历史文化重镇。这里曾是西周时期的封地,见证了多个朝代的更迭,文化底蕴深厚。
据悉,自1986年成立,镇原县博物馆以其5000多件馆藏文物,见证了从旧石器时代到现代的历史变迁。特别是46件一级文物,展现了镇原文化的独特魅力。
馆内的陈列展览精心设计,以多种形式展现了镇原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风貌,让人们对镇原的过去有更深入的了解。
“镇原县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秦二十六年铜诏版,1976 年 4 月 1 日被镇原县城关镇富坪村建宅取土的农民发现并上交。在1996 年 9 月,国家文物局鉴定专家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这块铜诏版上有文字 5 行,共 40 字,字迹清晰,线条纤细,字体为小篆。在用笔结构上既有秦代小篆规矩整饬的风范,又保留着大篆文字的某些特点。”镇远县博物馆讲解员介绍道。
这块铜诏版是秦统一文字、变大篆为小篆的历史见证,为研究秦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秦统一文字和度量衡提供了翔实实物证据,同时也对研究秦时的书法艺术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艺术和史料价值。像这样把诏文刻在铜版上的形式在全国极为稀少。
镇原县博物馆不仅在文物保护上成果显著,更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上不遗余力。通过流动展览、数字化保护和特色社教活动,让文物走进生活,让历史焕发新生。
陇东古石刻艺术博物馆:石雕艺术的历史印记
陇东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区,这里的石刻艺术融合了中原文化、西域文化和草原文化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
作为甘肃省首座古石刻艺术专题博物馆,陇东古石刻艺术博物馆以其独特的石雕造像藏品,被誉为“可移动的敦煌莫高窟”。
步入馆内,别具风味。据了解,全馆现藏各类文物3000多件,其中古石刻艺术品500多件,尤以单体圆雕造像最具特色,莲瓣形造像碑、彩绘交脚弥勒造像碑两尊石雕造像是佛教石雕造像艺术中不可多得的珍品。珍藏于馆内的各个文化时期的陶器、铜器、瓷器、玉器、皮影、化石等文物,为研究古代宗教、民俗、音乐、美术以及中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博物馆通过精心的展览设计和讲解员精心打磨的讲解词,让观众能够深入了解陇东地区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传承。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古代石刻艺术的魅力和深厚底蕴。
此外,博物馆还注重与学术研究相结合,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同时,它也积极开展文化交流和教育活动,促进了当地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这三座博物馆,承载着这片土地千年的记忆与故事。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文化的传承者。在这里,我们可以穿越时空,与古代文明对话,感受庆阳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博物馆将继续在保护和弘扬庆阳文化遗产的道路上,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