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平凉灵台:地上“粮仓”地下“银行” 灵台药粮间作打开增收路

来源/ 平凉日报 作者/ 时间/2024-09-18 11:57:03

原标题:地上“粮仓”地下“银行” 灵台药粮间作打开增收路

中国甘肃网9月18日讯 据平凉日报报道(记者 孙筱娜 王继发)“从这里向东,你能看到的土地,都是我们村的地下‘银行’。”大户村党支部书记郭林海指着面前千亩种植基地自豪地说。

玉米地里种白芍、黄芪、赤芍……在灵台县新开乡大户村,“粮”“药”共生种植基地打造出非同凡响的种植“新模式”:同一块农田既种粮食也种中药材,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增加了农户收益。

乡道曲折,夹在大山之间,车子盘曲上行,视野在山间抬升,逐渐开阔,塬面之上,大户村,到了!虽然藏身群山,但却是发展中草药产业的宝地。

2023年,坡耕地改造项目让大户村的撂荒地焕发出新生机。当年,在乡上的积极争取下,兰州远致鑫禾药材公司落户大户村,打造千亩良药兼种基地。很快,千余亩坡岗地就种上了白芍、黄芪等中草药。

近百户农民的撂荒地有了土地流转收入,更有数十名农户就近务工,浩浩荡荡地满山播种药材。

白芍的成熟期是3年,为了填补这块收益空白期,远致鑫禾药材公司套种了玉米。

很多农民不解:“粮食和中草药两样种在一起,能长好吗?”外出学习归来的郭林海信心满满地告诉乡亲们,“中草药不施任何药和肥,对于地力的需求不高,和粮食一起种完全没有问题,庄稼根系还能固土保墒,对于中草药生长环境起到保护作用。”结果,当年玉米大丰收,棒大粒满,卖了个好价钱。

千亩种植基地为村民在家门口打工提供了平台。70岁的郭金玉老人将自家的三十几亩山地全部流转给了药材公司,自己则选择继续务作这些地块,“我现在每天打工是100元,一个月有三千多的收入,地还有流转费拿,两头赚。”

说话间,记者随意走进一块田,细细一看,白芍整齐地“站立”在玉米行列间,既互不干涉又相互依存,藏在阴凉处的白芍“精神抖擞”,每一条茎都有拇指粗细。郭林海笑得合不拢嘴,估算一下,1亩地出产1千斤没问题,每斤按均价12元算,450亩的收益可不小。“这下,远致鑫禾药材公司肯定能留得住了。”郭林海暗暗思忖。

“现在流转土地1000亩,有能力的群众在里面务工,人均收入一月大概在1500到2000元左右,大大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一年能有7.5万元。”郭林海掰着手指计算。

“遇见白芍,浑身快活。”民间俗语道出了白芍的药用价值,还有黄芪、赤芍等,它们都是耐寒耐旱的北方道地药材,有补气固表、提高机体免疫力等功效,是很多中成药的必需成分。

多年来,新开乡按照灵台县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产业发展的有关决策部署,立足当地实际,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优势,积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加快农业转型发展,促进乡村振兴,让北药产业释放出了巨大经济效益和发展生机。

“我们探索推行粮药间作种植技术,推动粮食安全和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努力实现企业增产、农民增收、村集体经济壮大。合力抓建千亩粮药间作示范基地一处,300亩艾草种植基地一处。”新开乡综治中心副主任郭敏介绍道,“不止引进来,更希望能催生发展自驱力,乡上鼓励8个村集体种植中草药400多亩,带动群众分散种植340余亩。截至目前,全乡中药材种植面积达2040亩。明年计划在寺底、华掌等村继续流转土地600亩以上,持续做实做细中医药康养产业上游文章。”

  依托龙头企业带动,中药材种植基地还在持续扩建中。有了道地药材优势潜能的助力,灵台中草药产业链条正在逐步延伸、增强,正成为立县兴县特色产业。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