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为了“春天的事业”更温暖——全国政协“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双周协商座谈会综述

来源/ 人民政协报、中国残联 作者/ 时间/2024-09-20 15:11:03
【专题】结对助残扶残 唱响陇原新风貌

我国有8500万残疾人,残疾人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和具体呈现,是共同富裕战略的重要组成。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强调“残疾人是一个特殊困难的群体,需要格外关心、格外关注”,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要求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批示为新时代新征程残疾人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近年来,我国残疾人事业得到全面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残疾人生存状况显著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持续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环境和条件不断优化,广大残疾人生活全面改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全局高度提出“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的新要求。面对残疾人从生存到发展、从福利到权利、从物质到精神对更高品质生活的新期待,9月13日,由民革中央、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共同承办的“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双周协商座谈会在京召开,全国政协委员、专家与相关部委负责同志齐聚一堂,围绕健全残疾人权益保障和福利促进机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深入交流,为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努力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贡献政协力量。

完善制度体系

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

残疾人事业被喻为“春天的事业”。让广大残疾人安居乐业、衣食无忧,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体现,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今年7月初,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调研组赴黑龙江省大庆市、齐齐哈尔市、哈尔滨市开展专题调研。一路上,调研组深切感受到我国残疾人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残疾人事业在新时代不断迈上新台阶,残疾人群众展现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自强不息的奋斗勇气、感恩中国共产党的爱党爱国情怀。

会上,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阮成发代表调研组介绍了相关情况。在肯定成绩的同时,阮成发也表示,残疾人事业发展还不平衡、不充分,残疾人的收入水平与社会平均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城市基层和广大农村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还比较薄弱,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任重道远。

“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将残疾人事业发展融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中,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以更高站位、更大力度来谋划和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阮成发建议,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带头落实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制度,按要求安置残疾人就业。加强残联、民政、人社、教育、卫生健康等部门在残疾人社会保障、就业帮扶、教育培训、医疗康复等方面的政策衔接融合,将有限资源有限资金用在刀刃上。切实发挥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促进残疾人就业作用,合理安排资金用于残疾人就业创业扶持、培训教育、职业能力建设。加强残疾人事业研究人员、残疾人就业辅导员、康复辅助技术咨询师等各类涉残服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培养适应特殊教育现代化发展需要的特教师资队伍,提升残疾人教育水平,为残疾人成长成才奠定基础。

为确保广大残疾人在共同富裕道路上“一个都不掉队”,近年来国家积极实施残疾人“两项补贴”,即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在助残民生实事领域取得良好成效。截至2024年7月,全国享受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的有1189.5万人,享受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的有1601.8万人,同时领取两项补贴的有774.6万人。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了补贴标准动态调整机制。

然而,全国政协委员、民革浙江省委会副主委朱新力在调研中发现,残疾人“两项补贴”政策还不够完善,存在动态调整机制有待进一步落实,补贴动态调整周期长、调整机制不明确,各地标准高低不均衡,政策单一有盲区等问题。

“应合理提高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进一步改善残疾人生活水平,提高困难残疾人兜底保障能力。”朱新力建议,完善补贴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科学测算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调整周期和增长比例。通过各地大数据智慧平台,完善补贴及“提低”增收政策,做到应补尽补。建立特殊困难残疾人家庭救助基金等,通过信用奖励、税务政策鼓励企业、协会、个人等社会力量以民间捐赠、志愿者服务等多种形式进行慈善服务。

辅助器具是帮助残疾人提高生存质量、增强社会参与能力的基本手段,是残疾人康复服务的重要内容。目前,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均已出台残疾人基本型辅具适配补贴制度。“十四五”以来,累计已有502.6万残疾人得到基本辅具适配服务,残疾人辅具适配服务率达到85%以上。

“尽管各地残疾人辅具适配服务网络已基本建立,但目前残疾人辅具以基础型为主,科技加成辅具转化落地较少。”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福利会秘书长张晓敏表示,调研发现,目前残疾人辅具适配补贴政策还存在地区差异性大、服务力量薄弱、科技创新在残疾人辅具服务中转化应用有待加强等问题。

“辅助器具适配是残疾人康复服务的重要内容。”张晓敏认为,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补贴制度建设,他建议完善辅具适配补贴政策,规范实施残疾人辅具适配补贴制度,提升服务均等化水平。加强服务能力建设,不断提升残疾人申请、享受补贴的便利化、信息化、智能化程度,提高辅具适配服务质量。推动辅具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建立完善康复辅具和老年用品产品清单,形成高价值、高科技辅具适配标准和服务规范,强化政策宣传和监督评价。

分层分类精准救助

让兜底保障更有力度

目前,我国约有3800万持证残疾人,近80%生活在农村地区,其中一级二级重度残疾占46.6%。

“农村残疾人是当前最需要帮扶和关爱的特殊困难群体。”持续关注这个群体的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残联主席程凯表示,当前,农村残疾人工作基础较为薄弱,短板弱项较为突出,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水平整体较低,过渡期帮扶政策覆盖面有限,部分农村残疾人未得到精准帮扶,保障和帮扶方式重物质救济、轻服务供给,不同地域农村残疾人服务保障水平发展不均衡。

程凯建议,加快建立覆盖农村残疾人口的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强化“事前”发现、“事中”帮扶、“事后”兜底机制;更加注重服务救助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保障农村残疾人在医疗健康、康复服务、托养照护等方面的可及性和有效性;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进程中帮扶农村残疾人增加收入,通过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扩大农村集体经济收益等帮助残疾人共享发展成果;完善城乡间公平、统一的兜底保障标准。

在全国政协委员、民革宁夏回族自治区委会主委王新军看来,重度残疾人的托养照护问题是当前城乡残疾人最突出的急难愁盼。

近年来,各地各部门通过提供基本生活照料和护理、社会适应能力训练、职业康复和劳动技能训练等服务,虽然实现了“托养一人、解放一家、造福一群”的综合效果,但是,目前托养服务体系不完善,没有建立稳定的补贴制度,难以与康复、特殊教育、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形成有效衔接;托养服务保障能力不足,组织社会力量参与托养服务的路子不宽,供给不足与资源闲置的现象并存,托养服务整体水平不高,与重度残疾人托养需求仍有较大差距。

“要加快制定重度残疾人托养照护服务政策措施。”王新军建议,优化政策体系设计,加快研究制定重度残疾人托养服务指导意见,细化完善重度残疾人家庭低保救助政策标准,稳步扩大残疾人康复医保项目范围,加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提高残疾人托养服务水平。加强资源力量整合,打造“日间照料+居家照护+机构托养”多元化托养模式,提高残疾人照护专业化水平,推动托养服务精准化。发挥社会力量作用,为相关残疾人提供适时、低成本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服务,支持残疾人及其家庭更好融入社会、享有品质生活。

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我国0-6岁残疾儿童约167.8万人,每年新增残疾儿童19.9万人。目前全国所有县(市、区、旗)均已建立、实施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2023年,接受救助残疾儿童约46.8万人。

“残疾儿童康复具有抢救性意义。”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长龙墨在调研中发现,一些地区在救助覆盖面、救助标准、服务质量及特殊困难残疾儿童帮扶上还需加大力度。

“建议加大对基层人员、残疾人的政策宣传讲解,打通政策知悉落地的‘最后一公里’。”龙墨表示,要增加筛查工作经费,将主动下基层筛查和患儿主动求助有机结合,使残疾儿童及时得到救助。针对部分省份特别是西部和民族地区,从中央和地方两个层面适当增加经费,提高救助标准;加快解决康复专业人员“出口”问题,让从事不同康复领域的专业人员有相应的晋升渠道;完善残疾评定标准,适时开展第三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全面掌握不同类别残疾儿童发病率和现存量。

多措并举扶残助残

擦亮残疾人生活幸福底色

加强残疾人就业帮扶,是新时代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陆续出台了关于促进和发展残疾人按比例就业、辅助性就业、集中就业、自主就业创业等专项扶持政策,并制定了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税收优惠减免、政府优先采购、自主就业创业、辅助性就业、职业技能培训、就业服务规范等一系列就业扶持政策,推动着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

“很多残疾人虽然身体有残缺,但不缺梦想、意志和才华,他们需要的是证明自己的机会。”作为此次座谈会的企业助残代表,圆通速递有限公司董事长喻渭蛟表示,“快递行业增长速度快、用工数量大、就业属地性强,很适合吸纳残疾人就业创业。”

据了解,从2021年5月开始,圆通速递有限公司在中国残联的支持下,开展助残就业“圆梦行动”,以圆通遍布全国的妈妈驿站为依托,量身打造残疾人就业创业平台。目前,“圆梦家园”已覆盖全国30个省份,累计吸纳12700多名残疾人和家属就业创业。

针对“圆梦行动”取得的经验和遇到的困难,喻渭蛟建议,提升助残就业服务信息化水平,打造残疾人综合管理和服务数字化平台,实现残疾人就业数据互联互通,帮助用人单位与残疾人双向选择,提高残疾人就业成功率。开辟社区新业态助残就业创业新空间,推动“社区服务+快递+助残”等新模式先行先试,帮助更多残疾人就近就业创业。

教育作为残疾人就业和融入社会的重要手段,是改变残疾人命运的通道,能够让残疾人获得更强的发展能力。

“没有国家和社会的进步,没有融合教育的发展,没有各方面的有力支持,残疾人很难通过教育来改变命运。”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残联执行理事会理事杨洋看来,残疾人差异化特点突出、个性化需求多样,提升残疾人教育质量还面临融合教育落实状况不容乐观,残疾人职业教育资源不足、水平不高等问题。

结合自身经历,杨洋建议,进一步完善、细化特殊教育办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尽可能多地安置残疾儿童少年进入学校接受全日制教育。完善融合教育支持体系,推动特殊教育学校向特殊教育资源中心转型。加快发展残疾人职业教育,鼓励普通职业教育学校接纳更多残疾学生,实现残疾人职业教育的提质扩容。

文化以真善美为本质追求,有着育人、陶冶情操、提升个人精神境界的功能。通过文化活动参与、人际交流互动、文化工作者宣传引导,能够丰富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增强他们的社会参与度,从而提升残疾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京剧院院长王勇调研发现,当前,残疾人文化服务建设还存在文化服务覆盖面不足、供给渠道单一、形式和内容有待创新等问题。

“如何更好地满足残疾人对文化服务的需求,是新时代残疾人事业‘平等、融合、共享’价值导向的应有之义。”王勇建议,整合残疾人文化服务资源,推动地方残疾人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把残疾人文化服务做大做强做实。积极为残疾人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惠民文化服务,鼓励残疾人走出家门、拥抱新时代的文艺美景。加强专业文艺院团对残疾人文化事业的帮扶,培养和造就残疾人文艺人才队伍,提升残疾人文艺创作水平,引领带动残疾人创作更多、更好的优秀作品。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成为助残的重要力量——对于残障人士而言,科技不再是冰冷的机器和算法,还承载着内心无限的希望和温暖。科技助残助推康复辅具产业乃至养老产业创新发展,残疾人、老年人和伤病人群体的多样化需求得到更好满足。

全国政协委员、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范峰表示,当前,助残科技创新工作还存在对助残科技创新重要性认识不足,缺少将创新要素汇聚至残疾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助残科技创新投入力度不够,未能有效调动市场力量积极性。助残科技创新体系不够完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效率不高等问题。

  范峰建议,完善支撑体系,促进助残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瞄准需求重点,加大助残科技研发力度,实现技术产品自主创新和国产化。加大助残科技应用,提升科技产品服务普及推广。持续培养残疾人的科技应用能力,加速科技产品服务渗透。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