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甘肃网9月26日讯 据兰州晚报报道 9月25日,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实施情况的报告。
近年来,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2024年8月,全省共认定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8809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3049人。其中,国家级83项68人、省级493项758人、市(州)级2481项3425人、县(区)级5752项 8798人。花儿、环县道情皮影戏、天祝格萨(斯)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18年以来,省市两级分别成立了非遗保护中心,县(区)成立独立的非遗中心25家,设立非遗传承所(点)421个。在协同加强非遗人才培养方面,从2015年刚起步时的4所非遗研培参与院校发展到目前的13所高校,累计培训学员1430人次。省人社厅完善了非遗保护人才职称评聘政策,支持非遗传承人评定高级职称。省教育厅支持成立甘肃省非遗职业教育集团,兰州文理学院设立非遗保护本科专业。省总工会将非遗传承人和陇原工匠评定结合起来,支持非遗人才培养。
同时,推进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将非遗保护传承利用与美丽乡村建设、农耕文化保护有效结合,融入乡村振兴国家重大战略。省文旅厅持续推动非遗工坊建设,认定省级及以上非遗工坊121家,线上线下培训5万人次,直接吸纳脱贫群众2000余人,带动就业1万余人,就业人员年均收入2.5万元左右。通过举办非遗系统性保护成果展、非遗工坊展示展销、非遗影像展、非遗文创大赛、非遗文创设计交流研讨会、非遗管理人员暨非遗文创设计提升培训班等各类活动,全面提升全省非遗文创产品设计水平。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目前各大景区非遗展示、民俗文化展演、非遗产品展销已呈现常态化趋势,成为旅游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全面展示我省非遗系统性保护成果的同时,有效推动全省文旅市场持续火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