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中甘特稿】师者如灯 点亮人生

来源/ 中国甘肃网 作者/ 时间/2024-09-26 15:30:46

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孙珩力 刘姗 宋芳科 实习生 徐娜

人类之所以生生不息,世代相传,奋飞不辍,就是因为教育。如果和动物一般方生方死,所有的生物只是无限地从头再来。

因为教育的存在,人类可以沿着无数先贤的脚步不断向前。而维持这一切的,就是教师。

为师者山高水长,育人者桃李芬芳。

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和第40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中国甘肃网记者走进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校园,倾听老师们三尺讲台上的故事,与管理者探讨教学育人理念,看桃李满天下的他们,如何用他们各自不同的方式为国育才、播洒民族希望。

让孩子们成长为完整的“人”

“一撇、一捺就是‘人’,人生的‘人’,人民的‘人’”

兰州市七里河区王家堡小学一年级的课堂上,任课老师正在教孩子写字,校长范玲芳正在台下旁听,坐在她旁边的孩子问道:“校长,我每次写这个字都写不端正,不知道为什么。”

“写字的时候呀,要坐端正,笔拿端正,这不是田字格吗,‘人’这个字就是要稳稳地立在各自中间。”范玲芳握着孩子的手,一边说,一边教。

这其实也是范玲芳从教几十年的育人思路。

“我刚刚从学校毕业的时候,单论每一科的考试成绩,我都不是最优秀,但是我在校期间不但注重学业,班级工作也积极参加,当我带着在校获得的一袋子荣誉证书去找工作时,校长很快就认可了我。”

这个经历也一直影响了范玲芳的执教理念,从站上三尺讲台到学校办公室主任,从分管部分工作的副校长到站上高位审视一批又一批的入校孩子,范玲芳在如何培育未来“花朵”的思考中,呕心沥血数十年。

“记得当老师那会儿,我特别着急,着急的是不知道怎么做才能让孩子们听话。”为了带好每一个学生,范玲芳与家长聊天、谈心、交朋友,想方设法让每个孩子都好好学习、成为“听话”的好孩子。

然而,当走下三尺讲台,担起更大的责任,每天站在校门口迎来送往,看着一张张对孩子充满了期望与期盼的脸庞,范玲芳深刻意识到:“小学阶段最重要的是观念和习惯的培养,如何听课,如何消化知识,如何与父母、老师、同学交流,这些基础打好了。以后中学、大学乃至人生路,孩子们都会好走很多。”

为此,范玲芳把小学的六个年级分为三个阶段,每两年为一个阶段,以更准确地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在教学的方式方法和内容上有所侧重。

“刚进小学,就是要理清楚孩子们的基础,在进入小学前,他们接受的教育五花八门,第一阶段要做的就是让他们接受正规的学识基础教育,打好基础。慢慢地开始让他们接触阅读,让他们不仅能课堂上汲取知识,也能通过自己的思考建立自己的学习节奏,到了高年级阶段,写作和输出变得尤为重要,不仅是为即将到来的中考做准备,也是可以形成知识学习的闭环。”

在注重培养孩子学习习惯的同时,范玲芳还非常注重增加体育课的时长以及学生的发散思维。

“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就应该呼吸新鲜的空气,吹大自然的风,在强大内心的同时,也要让他们拥有强健的体魄。身体是一,其余所有的都是零。同时,我们通过各类特色课,培养孩子们的发散思维、创新思维,我们期望他们‘敢想’,而不是不想。”范玲芳说,“我作为学校校长,就是要让孩子们在正确的时间干正确的事,在打基础阶段成为一个各方面均衡发展的‘人’而不是只注重学习的书呆子。”

在她的带领下,王家堡小学犹如异军突起,快速成为全区内“家长们”最认可的学校,她个人也一步步成长为兰州市金城名校长、甘肃省骨干教师、省第十四次党代会代表……

漫步校园,听稚嫩的朗朗书声,看一名名教师正在讲台上努力教学,范玲芳不禁感慨,“我们秉持‘求真、向善、尊劳、崇美’的追求,用‘健康成长,豁达处事,创意生活,智慧做人’的理念,为国育才,才能不负教师使命。”

用语言之美为学生打开世界之窗

翻看一张张毕业照片,张延慧感慨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已经走过23个春秋,那一张张青春面孔都是她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和动力。

张延慧是兰州市五十五中的一位初中英语老师:“和小学不同,初中的内容开始增加一些难度和需要自己理解消化的部分。”

到了中学,学生最容易厌学的科目之一就是英语,张延慧说,很多小学成绩很好的学生,一到初中成绩反而下滑了,这种学科难度的增加和心理上的落差,会让很多孩子在初中就对英语产生厌烦。

“我在这个关键的节点多帮他们一点,今后他们人生中因为英语不好而造成的遗憾就少一点。”

张延慧坚信,英语是沟通世界的桥梁,对于同学们来说,掌握一门语言,无疑为他们认识世界打开了一扇窗口。在这个国际化的时代,语言是沟通、交流的基础,尖端科技、重要文献都需要语言工具,初中阶段就为学习英语打下基础非常重要。

“英语的核心是交流。”在张延慧看来,语言就应该在交流中学习,而不是一味地背诵和默写。很多还在畏惧开口,把英语学成了“哑巴英语”,“我就一直告诉他们,不要怕,勇敢地开口。”

回忆起刚上班的时候,还是黑板粉笔的时代,张延慧就找来玩偶和同学们互动,如今随着教育技术发展,有声视频课件带来更好的互动。“现在我可以在课堂上用多种方式和同学们一起听、说、读、写了。”

“我距离退休还很早,我带着孩子们,跨过小升初的这道门槛,让他们知道有难度的东西是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沿着正确的方向努力克服的。他们未来的路还很长,需要面对的还有很多,但在初中,我希望他们拥有直面困难,并且克服困难的勇气。”

奔赴山海 只为遇见那群少年

自2004年毕业走上三尺讲台,到今年国庆节,兰州市第二中学教师齐占权当老师刚好20年。

“初中到高中,对学生来说,所学内容是有陡然上升的趋势的。”齐占权说,“尤其是数学,好多同学一到高中数学就跟不上,然后就一直跟不上了。数学是高中的主课,在高考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能让孩子失去最重要的一块拼图。”

在课堂上会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将一些晦涩难懂的数学知识形象化、通俗化地传递给学生,很多数学基础差的学生甚至对数学恐惧的学生都比较喜欢齐占权的这种方式。

“终于听懂数学课了,数学终于及格了,爱上了数学……”于齐占权而言,学生们由衷地赞叹其实是一种“互相成就”。

“作为高中生,将来要参加高考,考取理想的大学,获得好的成绩肯定是非常重要的。”齐占权说,“但是教育孩子不能从这个角度出发,不仅要让他们知其然,还要让他们知其所以然,只有真正掌握这个知识了,万变不离其宗,分数自然就高了。”

其实,高中学生面临的困难远不止学习一方面,如何进行有效地自我管理,如何面对压力和挑战,这些对于一直生活在象牙塔中的孩子都是巨大的挑战。

“身为高中的老师,不仅要教会他们学习的本质,还要在三观形成的关键期,教他们成为内心健康,能够自我调整的人,很难,但是很有必要。”

谈起这么多年的执教生涯,令齐占权记忆犹新的是有一年高三冲刺阶段,“孩子们非常辛苦,但是他们在毕业前夕,策划了一系列的感恩老师的快闪活动,他们改编了《北京东路的日子》这首歌,在毕业典礼那天唱给了老师们,把每个老师都唱进了歌里,后来我才知道他们用了两周的时间悄悄排练,在毕业班会那天,我和孩子们无数次落泪,太多难忘的画面,至今历历在目……”

“2019届我带的班共有42人,其中有13人报考了师范院校,立志当一名老师,有一位同学在考取了教师资格证之后第一时间给我打了电话,她说想当一名像我这样的老师,教书育人,桃李天下。”

教育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人格平等的交流

“我认为,大学教育的最大价值和目的,是让学生走出校门后依然能够自我教育。”张华,是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9年走上讲台的他,成为了一名大学教师,至今已从教15年。

“教育是在人与人(尤其是年长者与年轻一代)的交往中,通过知识的传授、生命内涵的分享以及行为举止的规范,将传统教给年轻人,使他们在其中成长,舒展自由的天性。”这是德国哲学家、教育家卡尔·雅思贝尔斯的教育理念,也是张华所信奉的教育理念。

“自从担任硕士生导师以来,我坚持每两周举办一次读书会。”张华说,“舰队街10号”读书会已经举办了101期。

从读书会这个教学方式出发,张华认为,大学不同于高中,大学生是已经拥有自理能力的成年人,不应该去一味地灌输和教授。而应该是给予,是坚持,教育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获得自我操练、自我学习和成长,从而在这个过程中获得自由。

“我喜欢并坚持对话和启发的教学方式。”谈及新颖的教学理念,张华说,“尤其是在硕士生、博士生的课堂上,我和同学们一起讨论问题,常常是我就某一文献、理论、知识点提出问题,大家一起讨论,根据同学们的回答和讨论,我进一步不断追问,直至厘清文献的逻辑思路和理论的学术脉络。我想这就是教育实践中的自我操练、自我学习和成长。”

在课堂上、读书会和新闻实践教学中,张华不断抛出问题,让同学们在思考、回答问题中形成良好的习惯。“正如雅思贝尔斯所说,习惯是我们存在的基础,习惯是道德的基础。”

提到教学实践,就不得不提已连续举办了十三届的“重走中国西北角”活动,“重走中国西北角”是兰大新闻学子走出象牙塔,迈向田野的一种尝试,是认识社会、了解国情、理解传播的一次探索。如今,这一活动已成为兰州大学新闻传播教育中最靓丽的一道风景。

今年是张华在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工作的第7个年头,也是第6次参加重走西北角实践教学活动。

谈及参与活动的感受,张华说,“每一次每一天的采访都是全新的,都是不可再复制的,它是一次特殊的条件下的一次特殊的经历,让学生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记者’让他们知道毕业后,参加工作时,真正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2022年,张华担任班主任的本科生班级(2018新闻2班)共29人,14人应届考取国内外知名院校的硕士研究生。2023年,指导的硕士研究生庞家瑞,其硕士学位论文《嵌入与融汇:一个西北村庄的媒介化治理研究》获得甘肃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张华获得优秀硕士学位指导教师荣誉称号,这是兰大新闻学院第一次获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记者手记

从懵懂的六岁儿童到二十一、二岁的青春年华,跨越人生中接受教育最密集的四个阶段,每一位老师都在各自所坚守的岗位上倾尽心血,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传递知识、塑造学生。正如“人”之一字,可以自信自强的立于天地之间。

采访的过程中,我们在每个老师身上都体会到一种强烈的“信念”:教书育人,为国育才。在他们的内心深处,讲台下面坐着的,是祖国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自己肩膀上的担子越重,越要扛好它。

“传承”二字,在他们身上有了具象化的体现。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两千年前,先师孔子手摇木铎,传道授业,以求创建清明安和,天下归仁的理想世界。圣人已逝,但自那之后,“老师”们却一直行走于中华大地,追随着孔子师徒的脚印,将这木铎金音传遍大地。

斯者千年,如今在甘肃这片大地上,在一间间课堂里,在一声声叮嘱中,传道授业,成风化人,教师们深刻贯彻着“教书育人”的理念,培养习惯、激发兴趣,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为国育才。

  值教师节来临之际,谨以此文,祝各位老师,节日快乐!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