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甘肃网9月26日讯(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刘姗)9月26日下午,甘肃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牢记嘱托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甘肃新篇”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金昌市作专场发布。记者在发布会上了解到,近年来,金昌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速稳居全省第一,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连续78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32个月位居全省第一,连续10个季度获全省高质量发展贡献奖第一名。
金昌市委副书记、市长王琳玺介绍,回顾建市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发展历程,金昌已拥有“中国镍都”、“世界500强企业金川集团”、循环经济“金昌模式”和“全国文明城市”四张独具特色的名片。
金昌把产业转型作为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核心,持续做优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35亿元、404亿元、129亿元,是1981年的66倍、224倍、144倍,2013年的2.2倍、2.2倍、2.4倍。特别是近年来,“2+4”现代化产业产值从2021年的668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1403亿元,年均增长38%,连续两年获全省链长制考核优秀等次。
金昌聚力打造全省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强工促农、强城带乡,统筹推进城乡空间、产业、生态、公共服务、文明创建、社会治理“六融一体”,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在全省率先开展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产城一体、城乡一体、景城一体”模式被国家确定为经验模式,金昌机场、金武高速、韩家峡水库等一批重大民生工程建成投用;公路通车总里程2516公里;累计改造棚户区9.3万套、老旧小区2.8万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5%,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9.8%,金昌入选全国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乡村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建成国家级生态乡镇2个、省市级“乡村建设”示范村93个,新建集中居住点151个,改造提升农宅3.5万院,实施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6914户,人民群众搬进了新房子,圆了安居梦。
作为地处戈壁腹地的工矿城市,金昌始终坚持一手播“绿”、一手治“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森林覆盖率由1981年的4%增加到2023年的11%,市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不足1平方米增加到37平方米,生态底色更加靓丽。2013年以来,农业用水利用系数由0.4提高到0.6,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由86%提高到93%。加快“无废城市”建设,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近年来保持在300天以上,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排名全国前列。经过多年治理,金昌不仅摘掉了曾经的全国十大污染城市“黑帽子”,还进入了全国宜居城市百强行列,成为国家园林城市。
金昌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各1个,省级高新技术企业75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7家,金川集团获评全国供应链创新和应用示范企业,镍盐公司成为全省唯一入选创建世界一流“专精特新”示范企业。全市应用类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63%,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由2013年的2.2件提高到2023年的14件,增长6.3倍。
金昌深入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金昌经开区在全省开发区率先完成管理体制改革,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获评全省A级等次。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一,入围全国外贸百强市。全面深化12345“接诉即办”改革,深入推进“市域通办”“不来即享”“高效办成一件事”,政务服务事项网办率达到100%,“擦亮‘办事不求人’金名片”“一把手走流程、坐窗口、解难题”等经验模式入选全国典型案例,成功创建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公共服务质量监测满意度全省第一。
据介绍,金昌每年80%以上的财政支出用于民生。2023年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50082元、21258元,城镇新增就业连续多年保持在1万人以上。建立城乡教育联盟和教育集团21个,高考上线指标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四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面建立,创建三甲医院2家,每千人拥有床位7.6张,三次蝉联国家卫生城市。93%的城市社区建成日间照料中心,60%的行政村建成互助老人幸福院,城市、农村低保标准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扎实推进主动创稳、主动创安,创新开展“连心促治理”1456工作法,金昌被确定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双拥模范城实现全国“八连冠”、全省“九连冠”,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新征程上,我们将锚定省委、省政府赋予金昌‘聚力打造新型工业化的现代之城、创新开放的活力之城、美丽宜居的生态之城、共同富裕的幸福之城、和合善治的文明之城’的新使命新任务,深化改革、勇于创新、苦干实干,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金昌篇章,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王琳玺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