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陇南:笃行实干担使命 同心奋进启新程

来源/ 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作者/ 时间/2024-09-30 09:19:07

兰渝铁路上,列车驶入陇南的春天里。

文县李子坝村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绿色赋能的发展路径,孕育出高纬度、高海拔、高香气、高甜鲜的陇南高山云雾茶。

陇南市雄伟万利新材料有限公司繁忙有序的生产现场。

武都裕河金丝猴的“出圈”,推动了周边民宿、农家乐旅游业态发展。

陇南市两当县将民事直说“1234”工作法与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各项重点工作相融合,让大家的事情大家议、大家管、大家办。(本版图片由陇南市委宣传部提供)

大道如砥,山河日新。

近年来,陇南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把握发展大势,抢抓发展机遇,以建设“三城五地”和推进“十大行动”为牵引,攻坚克难、砥砺前行,打特色牌、走创新路,经济社会发展保持良好态势。

项目建设如火如荼,招商引资渐入佳境,传统工业“脱胎换骨”,新兴产业朝气蓬勃,数字经济异军突起……一个产业兴旺、创新开放、协调发展、绿色生态、和谐幸福的高质量发展新陇南正徐徐走来。

产业兴旺——夯实发展基础

产业兴旺,映衬着时代之美,折射着城市之兴。

近年来,陇南立足资源禀赋,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围绕培育13条优势产业链,聚焦特色山地农业、地域优势工业、文旅康养产业、新兴数字产业,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不断拓展与周边区域协作,经济社会发展效速兼具、量质齐增。近三年来,地区生产总值连续突破500亿元、600亿元大关,开创了全市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特色山地农业提质增效——全市农业特色产业面积稳定在1000万亩以上,规模化养殖企业比2021年增加了11倍,全市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数量、新入选“甘味”农产品品牌数量、新获证绿色食品数量均居全省第一,“三品一标”在“点绿成金”中续写传奇。

地域优势工业提级转型——全市规上工业企业近三年净增58家,达到135家,拥有上市企业3家,一批风光电新能源项目建成投产,新型工业在“追风逐光”中蹚出新路。

文旅康养产业提档升级——文化和旅游融合度越来越高,文化旅游产业的支柱作用愈加明显,国家5A级景区实现零的突破,4A级景区达到19家、居全省第二,创建国家等级民宿10个、居全省第一,美丽乡村特色游在“各美其美”中相得益彰。

新兴数字产业提速崛起——建成陇南市大数据云计算中心,“陇南乡村大数据”平台获多项国家级表彰,智慧陇南在“数智交融”中日臻完备。

创新开放——拓展发展空间

位于秦巴山区、黄土高原、青藏高原的交接区域的陇南,东接陕西,南通四川,扼陕甘川三省要冲,是甘肃向南开放的桥头堡,是“一带一路”和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节点城市,是融合甘陕川元素的特色城市,是绿色发展的典范城市,区位重要性不言而喻。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曾是陇南交通状况的真实写照;“人难于行,物难于运”,曾是制约陇南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

而今,陇南高速、铁路、机场三位一体的交通运输网络已成规模,朝发夕至不再是触不可及的梦想。

近年来,陇南市抢抓“一带一路”、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重大机遇,主动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着力构建内外兼顾、区域联动、向南为主、多向并进的开放新格局。

交通“打头阵”——

陇南机场提前6年达到规划设计吞吐量,民航7条航线通达13座大中城市;

兰渝铁路2023年发送旅客163万人次、货物45.7万吨,兰海、平绵、十天陇南段和两徽、武九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645公里、居全省第二,公路总里程达到1.9万公里、居全省第一;

国际货运班列开通运行,东盛国际商贸物流港等3个规模化物流集散园区、9个专业化物流园区建成运营,陇南成为甘陕川接合部的重要物流集散地,迎来“大枢纽、大路网、大物流”的时代;

……

至此,陇南“铁公机”立体交通体系基本形成,陇南千年蜀道变通途。

扩大“朋友圈”——

一条条通衢大道,不仅连接了陇南的山水,还将陇南与毗邻的经济圈紧密联系在一起。

于内,陇南积极加强与甘南、天水、定西等邻近市州的区域协作。

于外,陇南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长江经济带,持续拓展与重庆、成都、广元、汉中等地的交流合作。成功举办浙商、鲁商、川商、闽商一系列经贸合作发展交流活动。2022年、2023年两年招商引资签约资金、省外到位资金超过前五年总和,今年持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前8个月同比分别增长53.7%、98.8%。

特产“出国门”——

一条条致富路,不仅贯通了省内外经济区,也连接了陇南特产走向世界的桥梁纽带。

近年来,陇南加强与国际友好城市的交流协作,与白俄罗斯格罗德诺市签订三年合作计划,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等各类展会,租赁建设迪拜等海外仓。截至目前,全市发展跨境电商企业34家,建设国内域外门店35个,出口产品28种,覆盖31个国家和地区,今年上半年交易额增长12.5倍。

协调发展——凝聚发展合力

近年来,陇南市坚持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从壮大县域经济、提升城市品质、建设和美乡村三个方面持续发力,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县域强音越奏越响。

县域是枢纽,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乡村,是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一环。

近年来,陇南推动区域发展协调性、平衡性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县域特色产业正在造福当地百姓。但辩证地看,产业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

面对挑战,陇南深入推进强县域行动,立足各县区主体功能定位和县域发展类型,努力走特色化发展路子,培育更多农业强县、工业大县、旅游名县。

成县、徽县作为重点开发区,要着力提高各类要素集聚水平,加快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持续推进有色冶金、白酒酿造等重点产业提质增效;

西和县、礼县是农产品主产区,要进一步完善农业创新体系,发展好规模化标准化种植业、养殖业,做细深加工产业,提高农产品供给水平和附加值;

武都区、宕昌县、文县、康县、两当县作为重点生态功能区,在着力增强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的同时,要积极培育文化旅游、中医保健、康复疗养等新业态,不断激发县域发展活力。

至此,各县区找准定位、明确方向,共同绘就了强县域的蓝图。在2023年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评价中,3个县被评定为“进步县”,2个县区被评定为“先进县”。

各县区实施完成一批城市品质提升项目,补齐市政设施短板,城镇化率近三年平均增长居全省第一,城区“人气”越来越旺。

乡村发展后劲越来越足。

行至陇南大地,全市2100多个美丽乡村村落古朴静谧,却不乏现代风情;乡韵绵绵,又不失城市生活的精致感。

2013年,甘肃吹响了学习借鉴浙江省“千万工程”经验的号角。陇南市闻令而动,全面推广经验,创新实施百村示范、千村达标、万户和美、全域同创的“百千万全”工程,全市农村人居环境、产业规模、基层治理发生质的变化,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目前,康县长坝镇花桥村等12个村被命名为省级“和美乡村”,数量居全省第一,共同富裕的“底色”愈发鲜明。

绿色生态——扮靓发展底色

陇南森林覆盖率达45.27%,水资源量约占全省的四分之一,创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具有先天优势和良好基础。

陇南坚持生态优先,着力谱写“绿色”四篇大文章,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推进生态修复治理、环境污染防治、绿色产业发展,努力实现生态“高颜值”和经济“高质量”协同并进。

持续擦亮绿色品牌——“两山”实践创新基地数量、类型均居全省第一。

全市统筹推进“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

其间,两当县成功创建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成县、徽县、康县和官鹅沟大景区、金徽矿业创建为第一批甘肃省“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康县成功创建第一批甘肃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中国天然氧吧”,陇南油橄榄成功创建“中国气候好产品”,生态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播绿活绿成为新名片。

持续扩大绿色版图——森林覆盖率稳居全省第一。

据统计,陇南市森林覆盖率高于全省33.94个百分点,高于全国21.25个百分点。基于良好的自然“基因”,全市上下坚持开展护绿行动。“十四五”以来,累计人工造林377万亩、义务植树8300多万株,实施绿色长廊工程5200公里,全市森林覆盖率稳居全省第一,植绿造绿成为“新潮流”。

持续优化绿色环境——全省唯一一个生态环境领域激励表扬城市。

今日之陇南,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土更净,更加宜居宜业。

全市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深入推进“九个美丽”创建,全市空气环境质量综合指数、优良天数比例均居全省前列,国控断面水质优良率为100%,护绿惜绿成为新风尚。

持续深化绿色理念——“绿色”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征程上的鲜明注脚。

这些年,陇南以产业为基础,整合“绿”色资源,走出了点“绿”成金的发展路子。

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国家级绿色矿山4家、省级绿色矿山4家,国家级“绿色工厂”5家。预计到2025年,全市所有的大中型矿山、50%以上的小型矿山将达到省级绿色矿山标准,真正把矿山变青山、矿区变景区。

和谐幸福——鼓足发展后劲

2022年7月,陇南市立足实际,对标省内外先进做法,全面推行基层服务治理机制——民事直说“1234”工作法。各级干部俯下身沉下心,贴近群众心窝窝,聆听群众忧心事,积极疏通治理基层民生问题难点堵点,以实际行动打通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

今年3月,陇南民事直说“1234”工作法入选全国典型案例。截至目前,累计收集群众意见建议20.19余万条、办理事项19.42余万件、化解矛盾纠纷4.52余万件。

今年7月,陇南遭受特强等级降雨,成县24小时降雨量超过1961年以来历史极值,武都区三河镇24小时降雨量超过建站以来历史极值2倍,碧口水库洪峰流量接近百年一遇。强降雨共造成全市9县区163个乡镇1680个村5万多户受灾,直接经济损失38.99亿元。

陇南市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集结一切资源,调动一切力量,紧急避险转移安置7882户27101人,有力有序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陇南全境有53%的行政村为脱贫村,监测对象累计达到2.5万户9.8万人,促进群众就业增收任务重难度大。

对此,陇南全力推进就业创业工作,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城镇失业人员等困难群体就业,加大对青壮年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做好外出务工人员劳务技能培训,优化就业创业指导服务。2023年,全市新增城镇就业人数、输转富余劳动力人数、劳务收入均超额完成年度任务。

2023年高考,陇南本科录取人数首次突破万人大关,清华北大录取人数逐年递增;幼儿园建设力度持续提升,公办学前教育资源不断扩大;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统筹推进,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完全小学以上学校办学条件已基本达到省定标准;高中阶段招生制度改革深入推进;陇南师范学院建设工作进展顺利;各类教育资源供给不断扩大,教育布局结构全面调整,全市教育质量不断“拔高”。

……

桩桩件件,都是民生改善的浓浓暖意;方方面面,更是幸福指数的节节攀升。

近年来,陇南认真贯彻农业农村、教育、就业、健康四个优先发展战略,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据统计,全市86%以上的财政资金用于民生领域,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深入开展结对帮扶,着力解决上学、看病、养老、就业等民生难题,近三年来,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5.3%、7.9%。

  迈入新征程,奋进新时代。陇南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勇往直前的魄力、齐心逐梦的合力、善作善成的努力,接续奋斗,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陇南篇章。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