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农科院工作者眼中的农业产业变迁

来源/ 民族日报 作者/ 时间/2024-10-09 10:50:03

原标题:农科院工作者眼中的农业产业变迁

本报记者 陈礼娟

在广袤的西北腹地,临夏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深厚的农耕底蕴书写着农业发展的壮丽篇章。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州农科院二级研究员王林成以数10年的坚守与探索,成为我州农业产业变迁的亲历者与见证者,他的故事是临夏农业从艰难起步到遍地开花的生动注脚。

单产飞跃:从300斤到800斤的绿色革命

时间回溯至几十年前,临夏州的农业还处在传统的耕作模式,土地贫瘠、水资源匮乏、作物产量低下是制约当时农业发展的三大难题。

面对挑战,王林成与农科院的同事们没有退缩,他们深入田间地头,开展了一系列科研攻关项目,从农业新品种的自主培育与广泛引进,到先进实用技术的研发与示范推广,每一步都凝聚着农科院人的智慧和汗水。

经过不懈努力,我州的农业生产实现了历史性跨越——粮油作物单产从昔日的低水平一跃而起,从300多斤提高到现在的800斤以上,超越了历史记录,标志着我州农业生产能力的显著提升。“农业产业结构的大幅调整,从以前种植单一的粮油作物扩展到现在的蔬菜、食用菌、中药材和花卉等多种作物,有效缓解了全州粮食安全问题,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更为全州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王林成说。

生产效益提升:产业链条的延伸与优化

随着产量的稳步增长,我州的农业经济效益也迎来了质的飞跃。王林成和他的同事们引入现代农业管理理念,积极探索农业产业化道路,通过分子标记、航天育种、组织培养、胚胎移植及嫁接繁育等新技术的应用,有效缩短了农业育种周期,使原来新品种培育年限从8至10年缩短到3至5年,不仅增强了新品种的适应性,还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益。

我州还积极探索“互联网+农业”新模式,利用电商平台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让临夏的特色农产品走出大山,走向全国乃至世界。这一系列的创新举措,既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也极大地提升了农业产业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特色产业崛起:文化融合铸就品牌

在农业产业不断升级的同时,我州深入挖掘独特的自然资源和文化底蕴,将传统农耕智慧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提出“牛羊菜果薯药菌花”8大特色产业,并从政策、资金及人才等各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据王林成介绍,近年来,州农科院积极调整科研方向,按照“团队跟着产业做,项目跟着团队定,人才跟着项目走,深入基层搞服务”的思路,及时成立科研团队,建立百亩科研示范园和科研示范基地。2019年,以临薯18号为代表的新品种培育成功,亩产量达8000斤以上,高产田出现了1万斤以上的高产记录,已在黑龙江、宁夏、陕西、西藏等国内省区和省内多地引种实验推广。

从“刘家峡”农产品品牌到和政啤特果、从高原夏菜到文化旅游产品,这些特色产业不仅丰富了全州的农业经济结构,更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促进了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回望来时路,王林成感慨万千。他见证了我州农业产业从艰难起步到快速发展的全过程,深刻体会到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文化融合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如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王林成和同事们将继续秉承科学精神,勇于创新实践,让这片土地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