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永昌:多元“造血”壮大村集体经济

来源/ 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作者/ 时间/2024-10-17 09:30:01

原标题:永昌:多元“造血”壮大村集体经济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谢晓玲 通讯员 闫庆桐

“共富车间”里,特色加工产业风生水起;厂房里,农产品顺着一根网线“走向”餐桌;田野里,慕名而来的游客打卡留影……金秋时节,永昌县的乡村里处处散发着产业兴旺的蓬勃活力。

这活力,源于村集体经济的不断壮大。近年来,永昌县持续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为支点,坚持党建引领撬动村集体经济发展,探索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村集体经济发展之路,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为农民“减负” 服务接地气

金秋丰收时,在永昌县六坝镇七坝村,农业生产服务队正在抢收秋粮,收割机在田野里来回穿梭。

“自打村里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后,我把土地都托管了,自己很少再操心了。”村民陈华善脸上笑意融融。

近几年,七坝村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并配套建起了膜下滴灌等水肥一体化灌溉设施,全村零散的小块田变成了整片田,具备了进行现代化农业升级的基本条件。

“高标准农田建成后,我们把播种机、打草机、收割机、拖拉机整合起来,组成农业生产服务队,提供耕地、播种、收割等多元化服务。”七坝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永昌县农丰现代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贾发德说,“我们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今年种了2300亩小麦,现在有8台收割机作业,2天就全部收完了。”

2024年,农丰合作社对全村8022亩耕地进行统一机械化作业,共服务农户386户,累计实施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面积3.2万亩。通过“托管+”“劳务+”“农机+”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构建起“农、社、企”一体的利益联结机制,不仅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村集体收入增加近50万元。

 收入不断增加 群众踏上致富路

“在这里上班离家近,工资还高,我现在每月至少能挣5000元。”在永昌县红山窑镇马家坪村吨包袋加工“共富车间”,在家门口打工的村民柴艳云开心地说。

近年来,马家坪村瞄准吨包袋加工这个用工量大、技术门槛低的产业,联合周边村以及甘肃恒美新工贸有限公司,投资400余万元建立了吨包袋加工车间。

“各村以项目资金和基础设施入股,村民以劳动力、资金入股合作社,合作社负责组织村民进行生产,工资和入股分红构成收益。”马家坪村党总支副书记赵永祥说,“现在我们每年的产量都在13万条,订单已经接到了明年,截至目前,实现销售额近500万元,农民收入也节节攀升。”

  昔日荒坡地 今日“花果山”

走在永昌县南坝乡西校村的“花果山”上,云杉、梨树、樟子松、杏树、刺玫等林木绿意葱葱,一棵棵山楂树上结出了“致富果”。

如今花满山、果满枝的“花果山”,在几年前还是一处光秃秃的山坡。变化,源于近年的植树增绿行动。

“2019年,村干部带着村民复垦复绿、封山治水,实施‘花果山’乡村特色旅游示范基地项目。”西校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周文山说,西校村突出生态建设产业化,通过落地实施土地整治生态治理、南坝片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花果山道路建设等项目,把昔日的荒滩变为了名副其实的“花果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依托“花果山”林果产业,西校村联合本村六、八社农户以土地使用权入股,注册成立了永昌县校蔚营生态旅游农民专业合作社,并大力发展中药材和林果产品精深加工业,进一步激活农村产业潜力,延伸产业链条,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在家门口就业,走出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村里去年种植的山楂和菊花经过切片烘干,销售量达到2000公斤左右。今年为了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我们引进了养生茶封装机,一个月生产了600多箱,销售额达2万多元。”周文山说,“花果山”种植的山楂和菊花因为个头大、味道佳早已被周边群众熟知,吸引了众多游客争相购买。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