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甘快看·千年石窟 匠心传承】天梯山石窟两大标签:“石窟鼻祖”和“凉州模式”

来源/ 央广网 作者/ 时间/2024-10-18 19:47:09

  央广网武威10月18日消息(记者李红军)“天梯山石窟是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的源头,而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则是天梯山石窟的继续和发展,是石窟艺术中国化的标志。因此,天梯山石窟被史学界尊誉为‘石窟鼻祖’‘石窟源头’。”天梯山石窟保护研究所宣教部副主任鲍睿说。

天梯山石窟全景(央广网发 天梯山石窟保护研究所供图)

10月17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甘肃省委网信办、甘肃省文物局联合主办的“千年石窟 匠心传承”网上主题活动采访团走进甘肃武威天梯山石窟,了解天梯山石窟的历史与文化,感受“石窟鼻祖”的瑰丽与震撼。

天梯山石窟位于武威市凉州区城南50公里处的张义镇灯山村,亦称凉州石窟,开凿于北凉国王沮渠蒙逊时期,是我国首个由君主主持开凿的石窟。天梯山石窟目前开放的是第13窟,也是最大的洞窟,窟中的释迦牟尼造像高28米,依山面水而坐,右臂前伸,脚下碧波荡漾,薄云缠绕其身,构成了一幅山、水、佛、云浑然一体的壮观奇景。

天梯山石窟第13窟(央广网记者 李红军 摄)

“天梯山石窟开凿早于麦积山石窟、龙门石窟、云岗石窟,我国早期石窟艺术的代表。”鲍睿说,天梯山石窟在开凿过程中形成了一批能工巧匠,为北魏开凿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提供了样本和技术力量。

公元439年,北魏灭北凉,迁宗族吏民三万户于平城,云冈早期洞窟“昙曜五窟”就是凉州高僧昙曜主持修凿的。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利用开凿了云冈石窟的技术力量,在河南洛阳开凿了龙门石窟,这种艺术风格被承袭下来。因此,这一时期中原佛教艺术的成就也闪耀着凉州石窟的光彩。

1986年,著名石窟寺考古学家宿白先生在《考古学报》发表了题为《凉州石窟遗迹和“凉州模式”》的文章,他认为综合武威天梯山石窟1、4窟、酒泉敦煌吐鲁番所出土北凉石塔和肃南金塔寺、酒泉文殊山前山的这三座石窟的资料,他把新疆以东现存最早的佛教石窟模式命名为“凉州模式”,“凉州模式”为不同地区的石窟造像模提供了先例。

丝路石窟走廊(央广网记者 李红军 摄)

天梯山石窟的1、4窟是“凉州模式”中的代表窟,这些早期石窟是佛教进入中国的清晰线索和深刻烙印,它们承袭新疆龟兹等地的造像传统,带有鲜明的西域和印度色彩,并最早开始融合汉地艺术,不断汲取新的元素,形成独具特色的石窟样式。

据介绍,“凉州模式”石窟窟内有设置大象的佛殿窟、主要塑像有释迦,交脚菩萨装的弥勒、壁主要画的是千佛、花边纹饰有两方连续式的化生忍冬、菩萨的面相浑圆,眼睛多为细长型,深目高鼻,身躯健壮等5个明显特征,成就早期中国石窟艺术精华。

天梯山石窟外景(央广网记者 李红军 翻拍)

2001年,天梯山石窟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天梯山石窟被甘肃省委宣传部公布为甘肃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21年,天梯山石窟被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为中国石窟文化之旅线路上的重要一站。

  保护好“石窟鼻祖”就是保护绵延千年的凉州文化。近年来,武威天梯山石窟保护研究所实施了天梯山石窟搬迁壁画彩塑保护修复项目,共计修复壁画、塑像729件,其中壁画300余平方米,塑像70余尊,为再现天梯神韵、凉州佛光奠定了坚实基础。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