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今日聚焦》——弘扬传统文化 赓续中华文脉
赓续“莫高精神”,潜心为国护宝;为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作出更大贡献。
甘肃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文化资源丰度居全国第5位,具有厚重多元的历史文化底蕴。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叮嘱文物工作者要赓续“莫高精神”,潜心为国护宝,为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作出更大贡献。殷殷嘱托,催人奋进。新时代新使命,陇原儿女凝心聚力,努力描绘新时代陇原文化繁荣发展新图景。
天水伏羲庙建于明成化年间,是我国保存最为完整、建筑年代最早的祭祀伏羲氏的庙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月10日下午,在甘肃视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伏羲庙考察,仔细察看了伏羲庙文物保护和伏羲文化学术展示,不时与工作人员亲切交流,他叮嘱大家,伏羲庙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要将这份宝贵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好,让祖先的智慧和创造永励后人,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殷殷嘱托,犹在耳畔。总书记的到来,极大地鼓舞和激励了当地文化工作者。大家纷纷表示,要保护好伏羲庙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深入挖掘文化内涵、阐释精神实质,讲好伏羲故事,打造伏羲始祖文化品牌,让伏羲文化成为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财富,为增强文化自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更大贡献。
作为伏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公祭伏羲的习俗由来已久,世代传承。每年6月,甘肃省都会在天水伏羲庙隆重举行公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大典,来自海内外和港澳台地区的中华儿女前来寻根祭祖。近年来,天水市开展伏羲文化系统研究阐释,打造全球华人寻根祭祖地,推动以伏羲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同时,围绕人文始祖、一画开天等主题,天水市制作推出一批以伏羲文化为主题的文化产品、文艺精品和文创产品,以沉浸式体验、具象化表达,把博大精深的伏羲文化转化为能被更多人所接受的文化产品。伏羲文化已成为甘肃省独具特色的重要文化品牌。
渭水渺渺,陇坂莽莽。苍翠掩映的伏羲庙,来自各地的游客们纷纷驻足瞻仰,认真倾听讲解员讲述伏羲画卦、肇启华夏文明的故事,近距离了解伏羲文化。
文化一脉相承,文明开放包容。在麦积山石窟,给很多游客留下深刻印象的“东方微笑”,是第133窟的小沙弥,神态天真微笑迷人,令无数游客驻足;第44窟一佛二菩萨组像,主尊佛像有着温情脉脉的笑容,被誉为“东方美人”。这些穿越千年的微笑造像,成了麦积山石窟标志性的文化IP,吸引游客们打卡石窟“宝藏”。
1600多年前,在天水麦积山的崖壁上,第一座洞窟成功开凿。从此,历代工匠在峭壁之间开凿出了密如蜂房的洞窟,造就了这座“东方雕塑陈列馆”。9月11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麦积山石窟考察。他沿着栈道仔细察看洞窟和雕塑、壁画,同保护修复工作人员亲切交流,寄语文物工作者要赓续“莫高精神”,潜心为国护宝,为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作出更大贡献。
在麦积山石窟工作7年的卢娜,每天都会带着游客进行讲解。9月11日上午,她在石窟监控中心带团讲解中见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回忆起与总书记见面的一刻,卢娜难掩兴奋。
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延续的见证,在讲解时要严谨、细致。”何洪岩是麦积山石窟的第一代讲解员,在第30窟门口,总书记和她亲切握手交流,让她深刻体会到总书记对文化遗产的重视。
把石窟艺术讲精彩,让人们感悟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她们讲传统文化之美、雕塑艺术之妙,讲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青丝白发的更替间,不变的是弘扬传统文化的信念。
在中国的石窟寺里,麦积山石窟保有的泥质塑像年代最久远、最完整。石窟现存窟龛221个、泥塑石雕造像1.06万余尊、壁画1000多平方米,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凸显了中华文化多元化特征及历史发展进程,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标志。
守正创新、踔厉奋发。近年来,我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聚焦建设文化强省使命任务,扎实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每年推出精品陈列展览300多个,开展社教、研学等活动6000余场次;不断推动博物馆、纪念馆建设及免费开放工作,创新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取得新成效、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实现新提升、文化产业发展开创新局面、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展现新作为,打造出更多具有高辨识度的甘肃文化名片和文化地标,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积极贡献甘肃力量。
血脉以系的人文始祖,矗立千年的石窟艺术,这些璀璨夺目的“文化瑰宝”,让传统文化历久弥新,成就了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厚望如山,催人奋进,我省将充分发挥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资源丰富、特色鲜明的优势,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讲好甘肃故事,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的文化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