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在孩子心中播下“劳动”的种子——兰州市第十六中学创新开展劳动教育收获满满

来源/ 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作者/ 时间/2024-10-23 09:36:03

原标题:在孩子心中播下“劳动”的种子——兰州市第十六中学创新开展劳动教育收获满满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苏家英

由兰州市城关区教育局组织举办的“劳动实践助成长 多元特色彰品质”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非遗传承基地揭牌暨特色校成果展示活动近日举行。

“劳动要‘出力流汗’,要‘接地气’。活动当天,孩子们采摘下自己在学校种植园种下的蔬菜水果,加工烹饪后共享品尝;维修工坊也火热‘开张’,孩子们不仅修理板凳腿、给自行车补胎,还能给小家电‘把脉’‘治疗’。”在兰州市第十六中学分会场,兰州市第十六中学校长马莹这样描述。

“劳动的内容是多样的,如其他活动展区的航模展示、定向测向、无人机操作等;劳动也可以很艺术,如剪纸工艺、编织技艺、软陶制作等。”马莹补充说。

种下热爱劳动的种子

“孩子们在学校长了这么多本事,干起活来有模有样。”参与活动的学生家长王立华说。

近年,兰州市城关区在推进“双减”工作落地落实的基础上,通过劳动教育,促使各校对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不断创新,帮助孩子们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2022年,《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发布,劳动课开始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对此,我们在学校‘石榴树’整体课程体系下,提出了‘133N’劳动教育模式。”马莹介绍。“1”是围绕一个目标,即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劳动精神、劳动素养;“3”是组建三支队伍,即校内教师队伍、校外专家队伍、学生家长队伍;“3”是开设三类劳动课程,即校本课程、跨学科实践课程、社团课程;“N”是指开展N项活动,包括各种类型、或大或小的劳动体验。

解释清楚“133N”模式不难,要创新执行“133N”模式,就得动脑筋。

“首先,学校教师和校工、保安等各显其能,将自己的爱好、特长带进课堂和社团。其次,各行各业专家、基层劳动者等纷纷成为孩子们的劳动教师。另外,热心家长也参与到学校教育过程中。”兰州市第十六中学教务处副主任李国婧说。

“三类劳动课程,让劳动教育融入了学校教育各领域和全过程。”李国婧补充说,“软陶制作、人工智能等校本课程已在学校全面铺开,定时定点上课。跨学科实践课程,实现了各年级、各学科知识融会贯通,仿佛在孩子们脑中构建了知识坐标系。占学校劳动教育‘大头’的社团课程,27个社团有三成与劳动挂钩,包括十字绣、剪纸、扎染、维修……”

“至于N项活动,让劳动教育有了N种打开方式。无论是在校期间组织进行职业体验、校园教室卫生清理,还是放假期间安排烹饪以及志愿服务作业,目的都只有一个,在学生心中播下崇尚劳动的种子,为他们未来走向社会打好人生底色。”马莹表示。

收获茁壮成长的喜悦

劳动教育的目的,是要让孩子们在参与生产劳动中,培养劳动兴趣,树立劳动观念,“谋手脑相长”。

兰州市第十六中学美术教师曹炜虹,身兼学校软陶社团负责人。教了10年软陶制作,她“攒”了不少软陶制作素材,逐步添写进《软陶中学基本制作教程》。“每节课要完成哪些教学任务,每个阶段要实现什么教学目标,最终要达到什么教学目的?依托不断完善的教程,我们有迹可循。”曹炜虹说。

“我们也会关注各种节日和生活点滴,偶尔自定主题、自由发挥、自主DIY,孩子们很感兴趣,脑洞大开、创意满满。一个学期过去,一个学年过去,他们从能想出来做不出来,到能想能做,很赞!”

主题为“我的鞋柜”的一次软陶社团活动,抓住了兰州市第十六中学八年级九班学生张于果儿的心,“学会了基础手法,我捏出一双绿色的布鞋,与我家人的鞋子很相似。”曹炜虹既教他们捏鞋子,也引导他们关注生活、关心家人。

“2020年,我们开始尝试将现代科技、现代技术融入新时代劳动教育。”兰州市第十六中学办公室副主任宋鹏飞最近在琢磨,把简易编程加进人工智能校本课程,“‘干瞪眼’敲代码进行编程,不适用于初中学生的劳动教育。与生活实际结合,锻炼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是我所关注的。”

“我们能让机器人走路、跳舞;语音助手、面部识别小程序,我们也能编写……”信息技术课是兰州市第十六中学七年级五班学生魏祖凡喜欢的课之一,他听不够、学不够,人工智能校本课程刚好给他“解了馋”,“我想过,长大后学习计算机专业,再做相关的工作。刚好,这些有趣的课程体验,让我下定了决心。”

“我们还会跟着二十四节气去劳动。”这个秋天,在学校400余平方米的种植园里,八年级九班学生胡婧雅收获了一篮在春天种下的蔬菜,“老师、家长和农民伯伯陪着我们一起翻地、播种,再按照时节定期除草、施肥、剪枝。每天上学看着这些蔬菜、水果、花卉一点点长大,心里特别充实。”

  “学生遵循传统历法,跟着二十四节气点瓜、种豆、浇水、施肥,侍弄庄稼,感受生命成长的喜悦。”马莹说,“我们会继续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打造劳动教育的最美新生态。”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