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甘快看·千年石窟 匠心传承】榆林窟:敦煌“姊妹窟”藏不住了

来源/ 新甘肃 作者/ 时间/2024-10-23 19:52:05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杨延琴

穿越茫茫戈壁,途经凝重肃穆的“汉武雄风”、俯卧酣睡的“大地之子”、仿若海市蜃楼般的“无界”等雕塑,驱车来到榆林窟。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榆林窟

10月19日,“千年石窟 匠心传承”网上主题活动走进榆林窟,近距离感知佛教文化、全方位了解文化遗产保护,续写甘肃石窟故事。

采访团一行走进瓜州榆林窟

榆林窟,又名万佛峡,位于瓜州县城南70公里处。洞窟开凿在榆林河峡谷两岸直立的东西峭壁上,因河岸榆树成林而得名。从洞窟形式、表现内容和艺术风格看,榆林窟与莫高窟十分相似,又称为敦煌莫高窟的“姊妹窟”。

游客在榆林窟参观

石窟内容十分丰富,有场面宏大的巨幅经变画,形象生动的单幅佛像画、装饰图案和种类繁多的奇花异草、飞禽走兽,还有一定数量的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生产、科技等画面。

瓜州榆林窟游客络绎不绝

榆林窟第25窟南壁《观无量寿经变》画描绘了西方极乐世界的场景(瓜州县委宣传部供图)

佛教所说的极乐世界到底是怎样一番模样?《观无量寿经变》为您“壁”上呈现。榆林窟讲解员吕建娇介绍,这幅经变画中,平台宝池和亭台楼阁均以人间豪华的宫廷建筑为蓝本,描绘极乐世界的场景,画中的建筑着色较少,但敷色协调,与盛唐辉煌绚烂的风格不同,吐蕃统治敦煌时代的作品呈现出简洁明快、清淡明朗的画风。

榆林窟的第3窟开凿于西夏中晚期,在东壁的壁画上,有八幅两两对称的西夏生产图(《锻铁图》《舂米图》《酿酒图》《犁耕图》等),是少有的真实反映西夏社会生产生活场景的资料,有很高的科技史价值。

其中,《锻铁图》中有三男子,其中两锻铁者站立,皆着短褐襦,腰系带,一人上衣深色,袒左臂膀,一人着浅色上衣,两人下身穿裤,束行滕(绑腿),足穿草鞋;另一人坐操风箱,足穿草鞋。通过对锻铁场景的展示,反映了当时先进的冶炼技术。

榆林窟第25窟北壁绘有弥勒经变,展示一种七收的美妙世界。敦煌研究院供图(图片仅限本次活动使用)

《舂米图》中,舂米人双手扶架杆,一脚着地,以一脚踏木板,用中间下部木轴为杠杆带动捣杵,在石臼中舂米,前有粮堆和簸箕。此图表明西夏与中原地区捣米舂谷法并无二致,但在中古时期,用图画把谷物加工去皮成米的情景十分生动地表达出来,十分罕见。

《酿酒图》里,两位妇女旁置酒壶、贮酒器、木桶各一,一人吹灶火,另一人手持陶钵在烧锅旁酿酒,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西夏家庭酿酒的情景。

《犁耕图》中,刻画双牛架横杆,横杆连接犁辕,即所谓二牛抬杠式,耕者一手扶犁,一手持鞭,形象地反映了西夏时期役牛犁田的情景……

著名艺术家张大千曾两次访问榆林窟,他对第25窟的色调清丽淡雅赞不绝口,认为它是中国最美的洞窟之一。

《水月观音》壁画(敦煌研究院供图 图片仅限本次活动使用)

榆林窟第2窟西壁门两侧保存的水月观音画像,以其精美的绘制技艺,被认为是西夏壁画中的杰作,广受赞誉。

“非常震撼”,这是采访团成员最大的感慨。大家纷纷表示,将认真梳理了解到的信息,全面运用网络媒体的优势,以更多的形式、更多的视角、更多的报道,把榆林窟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呈现给更多网友。

  与莫高窟相比,榆林窟显得更为宁静。棵棵榆树扎根峡谷,伫立护荫,榆林河自南向北流过,四季不断。千年的时光在万佛峡留下信仰,也留下了文明。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