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补丁到时尚的幸福变迁
本报记者 马玉兴
在永靖县川城镇川城村一隅,年近古稀的马哈个老人,以他的衣着变迁,讲述了一段跨越时代的生活“史诗”。从昔日衣衫褴褛、补丁叠加的岁月,到如今身着时尚、色彩斑斓的衣裳,马哈个老人形象的蜕变,不仅是个人生活品质飞跃的见证,更是新中国成立75年以来,全州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的生动缩影。近日,记者采访了马哈个老人,与他一同感受从补丁到时尚的幸福变迁。
回忆起往昔,马哈个的话语中夹杂着几分感慨。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衣服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不仅仅是遮体御寒的工具,更是稀缺的奢侈品。在马哈个的记忆里,“那时候家里穷,兄弟姐妹五个,就像一串紧紧相连的葫芦,挤在几间破旧的土坯房里,一件衣服往往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他说,每当夜深人静,煤油灯下,母亲一针一线地缝补着衣物上的破洞,那些大小不一、颜色各异的补丁,成了那个时代最深刻的烙印。不经意间他轻轻抚摸着膝盖上已不复存在的补丁,仿佛那些岁月就在指尖流转。
“回想起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大部分家庭的孩子穿不上好衣服,都是老大穿了老二穿,一直穿下去,穿的衣服补丁摞补丁,到最后补丁都穿烂了。现在的衣服赶时髦、赶潮流,这说明我们国家经济发达了,国家强盛,人民富裕。”马哈个告诉记者。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间,马哈个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二十岁那年,我终于有了一件属于自己的新衣服。”马哈个回忆说,“那是结婚前我特意找镇上的裁缝师傅做的。虽然布料不算名贵,只是一块‘的确良’料子,但当我穿上它站在镜子前时,那种从心底涌出的喜悦和自豪,至今难以忘怀。穿上新衣服的那一刻,心里就像吃了蜜一样甜。”
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拂遍大江南北,人们的眼界逐渐开阔,思想不断解放,服饰文化也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喇叭裤、红裙子、健美裤等时尚元素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色彩也从单一的蓝灰黑变得丰富多彩。尤其是“的确良”面料的出现,以其挺括滑爽、耐穿易干、颜色鲜艳等特点,迅速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 同时,马哈个的生活也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政策的扶持,让家乡这片土地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马哈个凭借勤劳的双手和敏锐的眼光,在田间地头辛勤耕耘,也尝试做一些小本生意,生活逐渐有了起色。家里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日子,渐渐从马哈个的生活里消失,成为历史。
“第一次走进县城的商店,眼前的一切,让我的眼睛看不过来,衣服款式五花八门、色彩斑斓。我挑了一件最中意的,穿着它走在街上,感觉整个人精神了不少。那时候,我才体会到什么是衣食无忧、什么是美好生活。”马哈个说。
进入新世纪,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商的兴起,马哈个的衣着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买衣服不再局限于镇里的集市,而是通过网络,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如今的他,穿着得体,偶尔还会在子女的建议下,尝试一些新颖的服装搭配。
回望过去,马哈个感慨万千。从一件衣服的轮流转,到如今衣橱里的琳琅满目,这不仅是物质生活的变化,更是国家繁荣昌盛、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的生动写照。“感谢共产党,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马哈个常常这样说,言语间满是对党和国家的感激之情。
服饰的变迁是时代进步的缩影,也是国家发展的见证。我们坚信,随着临夏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文化的不断繁荣,服饰文化将为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增添更多亮丽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