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花产业园内蝴蝶兰生机盎然。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思璇
村民庞玲正在温室内给石斛兰花苗浇施水肥。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朝霞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朝霞 王思璇
粮满仓廪,手中“饭碗”端得更牢;产业兴旺,花蔬果畜,群众致富渠道更广;绿色循环,种养结合,农业资源利用最大化……天水市秦州区创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和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以来,聚焦优势特色产业、智慧农业,以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为主线、构建生态产业体系,坚持区域化布局、园区化聚集、链条化发展、品牌化引领,推动全区现代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如今,藉水河畔东风劲,农业园区展新颜,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农业产业集群基地呈现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态势。
智慧农业 “南花北种”渐成气候
作为典型南方花卉的蝴蝶兰、石斛兰,能否在西北内陆落地生根并规模化发展呢?
走进秦州区藉子镇兰花产业园,一派生机盎然。6座集供暖系统、无土栽培、水肥一体化、物联网全自动控制系统为一体的高标准玻璃智能连栋温室呈现眼前;不同发育阶段的花儿生机勃勃,陆续绽放的锦簇花朵,散发出淡淡幽香。
为打造高品质现代化特色农业先行区,秦州区立足地域优势和资源禀赋,将兰花产业园作为特色产业重点项目,培育兰花品牌。
空气温度24.2℃、空气湿度85.2%……温室环境检测24小时守护着娇嫩的花儿们。室外大风机和室内循环风机双运转,加速空气流通,保持空气清新。“夏季高温用外部遮阳与幕布式水帘有效降温,冬天在穴盆下方铺设了供暖管道,保持室内恒温在24℃左右,四季如春、花开不断。” 秦州区兰花产业园项目技术负责人张经萍说。
在成功引进蝴蝶兰的基础上,园区又引进了石斛兰。“这些小苗从外地运来,栽植、催苗、施肥、摆盆等每一道工序我都参与过,看到它们变着样子长,心里很高兴。”就近务工的村民庞玲正在温室内给石斛兰花苗浇施水肥。
据园区石斛兰种植技术负责人张钢强介绍,兰花种植采用水肥一体化控制,吸收不了的水肥通过渗漏板淌下来后可重复利用,最大程度保证农业资源不浪费。
温室门前,立着一套布满按钮、闪着红灯或绿灯的控制系统。“当温度或湿度偏离了,就会闪灯提示并自动开启相应设置。减少了人工,也给兰花适应自然环境提供一个缓冲期。”张经萍说,兰花产业园建成的智能连栋温室通过5G物联网智能控制系统进行传感器监测、计算机数据分析,实现自动开关遮阳网、水帘卷膜、湿帘水泵及保温设施等,自动控制温室内的气候条件,确保其在各个生长期都能处于最佳的生长环境,实现了全季节、全天候生产。
如今,这座占地100亩的园区实现了兰花从育种到销售的全产业链条。年产以蝴蝶兰为主的盆花达200万盆,综合产值约4000万元,带动当地100余人就业。
科技赋能 特色产业向新提质
来到有“小天水”之称的天水镇,走进秦州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天水镇标准化种植基地,一座座村庄焕然一新,一栋栋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科技化的温室大棚整齐排列、一批批特色农业产业落地生根,一株株樱桃树枝叶繁茂,种植着美早、先锋、俄8等多个品种。
杨湾村武富荣是佳盛达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技术指导员,负责120亩樱桃树的施肥、灌水、掌握温度、打农药,管护着三座温室。“大苗移栽的第一个年头就开始挂果,后期产量会一年比一年好。”谈起来年的丰收,武富荣信心满满。
他算了一笔账:“2600棵树,预计产量能达到2.6万斤以上。刚上市1斤能卖150至160元,收尾期1斤至少能卖70至80元。”
大樱桃的丰产增收,离不开科学的种植管理技术。如今,温室内不仅安装了精准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智能化自动温控、补光系统,棚顶棉被增温、安装环流风机控制温度湿度、水肥一体化精准控制每棵树上多少肥,浇多少水。还采用了起垄栽培、适度矮化的种植模式,提升了果品品质、产量和经济效益。
“樱桃能够抢先上市的关键技术就是低温休眠。”秦州区农业农村局经济作物站站长李惠东介绍。为实现了大棚、露地樱桃之间的无缝对接、促成栽培提前上市,拉长樱桃供应期,基地倒推樱桃树休眠、发芽、开花、结果的时间,利用现代科技控制温室温度,让大樱桃树提前进入冬季休眠,可使果品提前两个月上市,填补春季水果市场的空白,种植户实现了收入翻番。
“11月到12月底休眠,来年1月初开始加温,2月开花、3月结果、4月上市。”武富荣算好了时间。
据了解,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天水镇标准化种植基地核心区500亩,围绕设施大樱桃、葡萄种植,中药材、蔬菜育苗加工,草莓、西瓜采摘观光体验等形成产业集聚。按照科学规划、区域布局、集中连片、规模经营的要求,把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各个环节结成统一的链条式利益共同体,依托企业、合作社实现产业发展特色化、布局结构专业化、经营管理社会化的特色产业集群基地。
对于当地发展产业集群基地,秦州区天水镇产业集群基地的创业者之一——玉中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焦玉中看在眼里,喜在心中。“通过建设产业集群基地,不断促进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打出品牌效应,实现规模化种植,这样当地群众才能实实在在得到实惠。”焦玉中说。他经营了60多座温室大棚,主要发展樱桃、圣女果产业。如今,两个儿子都继承了父亲的“衣钵”。小儿子焦海文管理着35亩地,13个日光温室里,一株株圣女果枝繁叶茂,一颗颗晶莹圆润的果实挂满枝头,如串串珍珠,令人垂涎欲滴。“亩产过万斤,平均1斤能卖6至8元,一座温室一年能有两三万元的收入。”焦海文说。大儿子焦海奎则通过电商平台推介名优特产品,促进产品销售,扩大产品知名度。“以前是一根扁担走天下,现在是一台电脑卖天下。”焦海奎告诉记者,公司在快手、抖音等平台上的粉丝有好几万,蔬菜瓜果上市后就会开直播进行销售,网友的关注度很高,销售额也不错。
绿色发展 算好生态经济“两本账”
绿色发展是推动现代农业园区跨越发展的重要方式。
近年来,我省突出抓好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全域推进面源污染防治、培育发展绿色低碳产业等重点工作,探索农业绿色发展路径模式,全省有5个市县成功创建了农业农村部认定的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秦州区便是其中之一。
玉米喂生猪、猪粪变沼液、沼液育果蔬……在秦州区皂郊镇西坡梁,一条种养循环生态农产链条正在延伸。有限资源经过充分循环利用,让传统印象中又脏又乱的畜牧养殖实现绿色转身,养出生态猪,种出生态果,走出兴农路。
在放眼望不到边的连片林地与山头,林联苹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改造提升果园2000余亩,大樱桃及花牛苹果、建成年出栏1万多头生猪养殖基地、年产2万吨生物有机肥和3万吨水溶有机肥生产线、2000立方厌氧沼气发酵,形成了“养殖-有机肥-种植”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果园里,精准滴灌设备遍布每一棵果树的根茎部分,一扭开关沼液自动喷灌;养殖所产生的粪便用来生产沼气,沼气供应园区内日常用电及冬季供暖,做到种植养殖两互促、节本增效两不误,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得以体现。
“猪场产生的粪污经过地下管网,进入三级沉淀池固液分离后,经腐熟发酵后制作成固体有机肥,厌氧发酵后的液体有机肥通过水肥一体化管网输送到果园。”在林联苹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技术负责人闫营营看来,种养循环利用的同时,还能提升果品的品质,沼渣沼液的肥期比化肥长,而且能改变土壤结构,长期使用土地不易板结,果树也长得好。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
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的创建,全面推动了区域内农业资源利用集约化、投入品减量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同时,为全省立足资源优势、地域特色,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农业全域、全链、全业绿色发展发挥了引领带动作用。
“既能保证粮食满仓、果蔬满园,又能实现绿水青山,较好地促进农业生态绿色发展,这是在农业园区内实施的种养循环的重要意义之一。”省农业农村厅发展规划处负责人表示。
窥一斑而知全豹。如今,农业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土”字来概括。科技创新、技术突破和绿色理念正让我省农业一步步迈向时代潮头,现代农业、循环农业、智慧农业、绿色农业的美好蓝图正在全省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