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静宁百万亩苹果采摘已接近尾声,辛勤的果农们在喜迎丰收的同时,又精心谋划呵护起了满园的苹果树,这一棵棵为果农增产增收的“摇钱树”便进入了管理期。
连日来,静宁县果业乡镇的果农们抢抓当前果园管理的有利时机,给果园清园、施肥、覆膜等,为来年苹果提质增效、丰产丰收打好坚实的基础。
立冬时节,走进甘沟镇祁川村,果农们在镇村社干部的指导下,对沿线栽植的矮化密植园,进行统一的覆膜。
祁川村果农陈文学夫妇正在辅助镇上统一安排的覆膜机进行果园行间覆膜。覆膜机师傅祁树林是祁川本村人,有着十多年的旋耕、覆膜经验,他靠着娴熟的技巧,在狭窄的果园行间有序地前进后退,他既要小心预防果树受伤,还要注意将地膜覆的端端正正,在高难度的考验下,他顺利地覆结束了陈文学家的5亩果园,陈文学和村民们在受益的同时,也充满了感激。
“地膜是镇上免费提供的,还安排机械统一给我们覆膜,家里本来劳力少,这给我们帮了大忙,省时省力,我们老百姓都非常欢迎。”陈文学感慨道。
有着十几年种植经验的陈文学,见证了果园带给他的效益,也有了自己的务果经验。
“我已经种了十多年果树,主要用的家里的沼气池转化的有机肥,同时经常参加县上镇上组织的各种果树修剪的培训,把果树修剪好,还要科学用药,这是我务果的一点体会。没有自然灾害,正常年份收入5万元,收成完全可以。”今年67岁的陈文学对苹果带来的收入比较满意。
据祁川村党支部书记柴曙峰介绍,果牛产业是该村的两大主导产业,其中今年该村彭湾社的苹果收入让全村人羡慕不已。“社上的苹果长得好、价格高,全社30户人,总收入达200万元呢!”
据悉,近年来,甘沟镇紧扣“三产”融合发展示范镇的功能定位,依托果园标准化管理和老果园改造项目,坚持提质创牌增效并举,先后在甘沟河流域栽植矮化密植园1万亩,主要涉及马坡、祁川、王川等11村112个社4500余户。其中祁川村矮化密植示范点,2021年春季建成,共1000亩,今年已经开始挂果,百姓也逐年受益。
“入秋以来,甘沟镇科学谋划、精准部署,抢抓果园管理有利时机,积极组织群众开展以清园、施肥、旋耕、覆膜为主的秋季果园标准化管理工作,为果树高效生长,来年增产增收打好基础。全镇现有矮化密植园两万余亩,截至目前,已全面完成秋季果园覆膜任务。”甘沟镇文化旅游服务中心主任田万科介绍,下一步,甘沟镇将重点围绕果园修剪、拉枝、涂白等工作,为明年苹果产业提质增效,果品丰产丰收奠定坚实基础。
李店镇作为南部果园乡镇,苹果产业发展起步较早,目前也已经进入了果园管理期。该镇现有果园面积4.8万亩,挂果园面积4万亩。今年预计果品总产量达13万吨,实现产值10亿元,人均4.5万元。同时不断延伸链条,现有冷藏库企业21家,库容11万吨;果袋、发泡网、果框等包装材料及甘果萃加工类产业链上下游企业5家。
不论是地头销售还是进厂加工,一路果香,让果农们尝到了甜头,更是调动起了果农们管理果园的积极性。
现今漫步在李店镇的山沟梁峁处处是果农挖沟开渠施肥的场景。李店镇薛胡村果农胡爱社今年的苹果收入颇丰,对果园管理更充满了干劲。
“我这几天正在利用开沟机喂树,树跟人一样,要‘吃好喝好’才能长出好果子,我们也才能有更多的收入。我今年的九亩果园,收入有十五六万左右呢,好着来。”干活的胡爱社尽管脸上在流汗,但他的心里和静宁县的广大果农一样累并快乐着。
李店镇常坪村果农常江鱼这几天也在忙碌着给果树施肥,他们村上的山地苹果这几年更是深受客商喜爱,激发了村民们务好果的信心。
常坪村坐落在常坪塬上,常坪塬是李店河流域10万亩苹果出口创汇基地中心。塬上种植的苹果个大、色艳、病虫害少、口感醇香,品质独占鳌头,价格一度是静宁苹果的“风向标”。土地不负有心人,常坪塬先后获甘肃省农牧厅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通过良好农业规范(GAP)基地认证,2013年常坪村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全国第三批“一村一品”示范村。
“现在全村苹果基本都采摘销售结束了,大家都在清理果园施肥。”常江鱼边施肥边介绍,“我种了11亩苹果,以早熟富士、晚熟富士、秦冠为主,大概套了11万袋子,今年苹果长势好,产量达55000斤,收入20余万元。苹果现在不仅是我家的‘致富宝’,也成了全村人的‘致富金果’。”
产业兴则农村兴,产业强则农民富。近年来,静宁县坚持把苹果产业作为促进全县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主导产业,狠抓扩量提质增效,持续强化科技赋能,加快品种更新,推广先进栽培模式,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制定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和质量标准体系,打造“静宁苹果”品牌,推动静宁苹果质量效益逐年攀升。目前,全县果园标准化管理面积达80万亩,全县苹果种植面积达百万亩。
通讯员 李芳艳 马丽丽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