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凝聚法治力量 筑牢发展之基——嘉峪关市法治建设工作综述

来源/ 中国甘肃网-嘉峪关日报 作者/ 时间/2024-11-13 09:21:02

原标题:凝聚法治力量 筑牢发展之基——我市法治建设工作综述

融媒体中心记者 白艳华

执政兴国,离不开法治支撑;社会发展,离不开法治护航;百姓福祉,离不开法治保障。

近年来,我市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认真践行“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理念,推动法治嘉峪关、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纵深推进,全市法治化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依法行政水平显著提升,被中央依法治国办评为“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

高位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我市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统领法治建设,将党的领导体现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和全过程,把法治建设纳入全市发展总体规划和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工作要点。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全市各级各部门的必学内容和必修课程。

为增强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维护稳定、化解矛盾的能力和水平,我市积极落实党政主要负责人述法制度,将法治考核纳入市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推动全市90个领导班子、540名领导干部进行年度述法。选任首批法治督察员30名,聚焦法治建设难点、群众反映热点等问题,开展全面督察和专项督察。

此外,我市依托市委党校建立了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基地,加强宣传解读、研究阐释和相关课题研究,形成《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实践要旨》《自觉做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模范践行者》等14篇理论研究成果,为全市法治建设工作提供了理论支撑。

法治宣传教育项目“以基础性、先导性普法工程助力‘法治嘉峪关’建设”,被中央依法治国办命名为“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

健全完善依法行政制度体系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

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也是我市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进程中的生动注脚。

我市精心打造基层立法联系点8个,持续拓展人民群众有序参与立法的渠道。秉持以“小切口”化解“大问题”的理念,确保地方立法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步调一致。目前,已颁布实施《物业服务管理条例》《烟花爆竹燃放安全管理规定》等12部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对《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养犬管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进行了执法检查与立法后评估,推动立法与执法、公众及社会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切实提升了立法工作的质量与效益。

行政决策是行政权力运行的起点,也是规范行政权力的重点。

我市健全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工作体系,选聘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特邀监督员25名,实现对行政执法工作的全方位、全流程、常态化、长效化监督;规范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定和管理,常态化对行政执法部门开展分类分级分层培训,进一步提升行政执法人员能力素质。全面落实“首违不罚”规定和“两轻一免”清单制度,从轻、减轻、免予处罚,采用其他柔性执法方式。高标准建成一站式行政复议大厅和数字化听证室,将行政复议平均审理时间压减至50天。

积极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健全审判权运行机制,推动实现“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全力破解“执行难”问题。出台了《关于加强新时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实施意见》,推动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检察全面协调充分发展。强化警务机制改革,加强法治公安建设,持续深化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和“智慧矫正”建设,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建设便捷高效法律服务环境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一个地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

我市秉持“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理念,不断出台政策措施,细化工作举措,依法严厉打击经济犯罪,优化服务管理措施,主动防范重大矛盾风险,全力为各类市场主体健康发展保驾护航,持续推动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权力运行做“减法”,组织开展涉及不平等对待企业规章、行政规范性文件及有关政策性文件专项清理,共清理涉企文件47件。办理中央依法治国办清理工作办公室对征集的法律法规政策不平等对待企业相关问题线索5件。持续开展涉企挂案清理和“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促执行、保权益”专项行动,办理涉企民事监督案件23件。

政务服务做“加法”,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号工程”,制定出台了《嘉峪关市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实施意见》,在全市推动形成了“1+1+4+N”的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工作体系。印发《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攻坚实施方案》《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提质增效年行动重点任务清单》,对227件政府重大行政决策、战略合作协议、政策文件进行合法性审核,出具了法律意见书260余份。切实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让各类经营主体敢干、敢闯、敢投。

深入推进司法公正,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立企业司法需求快速响应、涉企案件快速办理工作机制,设立“民营企业诉讼服务”窗口,在全省法院创新推出“链长+院长”协作机制,设立“链上法院”法官工作室。创新运用“府院联动”工作机制,全力推动历史遗留问题依法依规源头性治理、实质性化解。深入开展“百名法官进企业、万名干警联万企”“千企纾困”等专项行动,组织35个法律服务团队走访民营企业262家,排查企业法律风险、化解涉企矛盾,为企业提供全方位保姆式的法律咨询和服务。

强化法治社会基础支撑作用

深化“律师进社区”活动和“农村、城市残疾人和低保户、退役军人”家庭法律顾问工作,培育“法律明白人”“法治带头人”539人,创建国家级、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24个、占全部村(社区)50%。

  常态化制度化实施“法治为民办实事”项目,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整合各类资源,先行先试将市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入驻城区人民法院立案大厅,建立了“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实现了矛盾纠纷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矛盾纠纷通过调处方式在前端化解。“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完善风险危机干预机制”经验被确定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优秀创新经验。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