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缬文创产品
随着手工艺作品的兴起以及人们对环保与个性的追求,染缬这项古老技艺受到众多年轻大学生的热烈追捧。
二十年前,非遗染缬技艺传承人、时任兰州交通大学教授的管兰生打破既定传承模式,将染缬技艺引进大学课堂,首创染缬艺术本科教育。如今,兰州交通大学已培养染缬艺术方向硕士研究生30余名,为染缬艺术锤炼了一批有别于传统手工艺人的研究和传承人群。
集收藏、传承、教学于一体的染缬博物馆
在兰州交通大学校园,有一座别具一格的博物馆。它就是集收藏保护、传承交流以及教学育人功能于一身的国内目前唯一一家丝绸之路染缬艺术博物馆——兰州交通大学丝绸之路染缬艺术研究所(博物馆)。
走进博物馆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个如梦如幻、五彩斑斓的奇妙世界。“展厅分为两个部分,现在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创始人管兰生院长的作品。”兰州交通大学染缬艺术研究所(博物馆)负责人张宁为记者一一介绍馆内的陈列。花鸟系列作品用色极为大胆,在写实与写意之间巧妙地游走,给人带来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丝路风光系列作品则显得醇厚洒脱、大气瑰丽,仿佛将那广袤无垠的丝路美景尽收眼底。
随着张宁精彩的讲解,意犹未尽间就进入了第二展区,各类植物染料、矿物染料,以及用以染色的大缸在这里有序地一一陈列着,将染缬的整个流程以一种生动鲜活的方式完美复原。
别开生面的研究生课堂
这一方艺术天地,同样也是别开生面的研究生课堂。四名攻读敦煌艺术传承与创新方向的研究生正全神贯注地伏案创作,只见他们手中紧握着白色织物,一根红线如同灵动的精灵,来回在布上自由游走。
“我是研二的学生,正在进行扎染前的准备。”这个有着一双巧手的姑娘叫忽斐,她一边缝制织物,一边侃侃而谈。
“我喜欢手作也会画画,出于好奇和对传统文化的喜欢,考研时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报考了这个有些陌生的专业。”忽斐,这个有想法且大胆的姑娘就这样开启了自己的研究生生涯。
来自江苏宿迁的韩雷对非遗有着极大的兴趣,他希望学成后返回家乡,以授课的形式让更多人认识到染缬这门古老技艺。印染工艺繁复,每一个步骤都极考验耐心耐力,稍有懈怠,结果就不如人意。对于男生而言,制缬时扎、缝、缚、缀是极大的挑战,需要不断练习,把匠心赋予灵巧的双手间才能创作出满意的作品。韩雷平时只要有时间就会来到博物馆熟悉课堂上学习的新内容,将自己投入到染缬工艺品的制作当中。
在古法染缬里寻觅时光之美
染缬泛指中国古代纺织品印染技术,主要分为蜡染、扎染、夹染、糊染技术。传统染缬以中国西南民族地区、江南地区和古丝绸之路沿线及周边地区为主。宋代以后,古丝路上的染缬技艺因各种原因逐渐衰落,以至失传。
多年来,兰州交通大学染缬艺术研究团队已“复活”了古丝绸染缬艺术的一些基本技艺。比如通过细致地捆扎,繁复地浸染,让绚烂的色彩在丝绸的褶皱中展现出一种错落有致的美感。
“甘肃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其染缬艺术继承了汉唐以来厚重的文化底蕴,具有如唐三彩一般绚烂瑰丽的特色。”张宁说道,这些瑰丽的色彩取材于我们看到的植物染料、动物染料。
坐在一旁的冯芷雯正忙着手里的“针线活儿”,“本科我读的美术学专业,在美术史这门课上接触到了敦煌壁画,深深吸引了我,能选择自己的爱好进行深造,我感到很幸运也很幸福!”
“当我触摸这些素布的时候,仿佛可以看见远古时代,先辈们从山林里采摘出五颜六色的野果,从田间地头里撅出各类梗茎,将它们在太阳下晒干,在染缸里发酵,然后将素布轻轻沉下晕染……”冯芷雯已经可以将传统染缬技艺同自己的艺术功底巧妙地结合,她的灰染作品《金城观下》线条柔美,白塔、中山桥、飞天等元素栩栩如生。
来自临夏的王辅鼎,早在本科阶段便已经与蓝染有过亲密接触。他渴望在染缬这个充满魅力与挑战的方向继续深入钻研和深造,为染缬艺术的发展注入全新的活力与激情。“毕业后,我想将染缬这门非遗技艺带回临夏,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王辅鼎说。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宝丽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