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我们的临夏,生日快乐!
美丽临夏市
1956年,《团结报》报道临夏回族自治州成立
临夏回族自治州成立十周年庆典现场
临夏回族自治州成立三十周年庆祝大会现场
临夏回族自治州成立四十周年庆祝大会现场
临夏回族自治州成立五十周年庆典现场
临夏回族自治州成立六十周年庆典现场
临夏回族自治州成立三十周年兰州大学赠送的锦旗
《人民日报》《甘肃日报》报道临夏回族自治州成立四十周年
临夏回族自治州成立五十周年纪念章
本报记者 毛兴芳 张原厂 谭静文
11月19日对于临夏回族自治州来说,是一个特别的日子。
68年前的这一天——1956年11月19日,国务院批准成立临夏回族自治州。68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历届州委、州政府团结带领全州各族人民艰苦奋斗重实干、团结拼搏促发展,奋力开创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如今的临夏州,已成为镶嵌在甘肃这柄“玉如意”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临夏回族自治州位于黄河上游、甘肃省中部西南面,是全国两个回族自治州和甘肃两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总面积8169平方公里,辖1市、7县、123个乡镇、7个街道办、1089个行政村、106个社区,户籍人口248.68万人,常住人口210.11万人,截至2023年底,是回、汉、东乡、撒拉、保安、土族等42个民族人民的共同家园,享有“中国花儿之乡”“中国砖雕文化之乡”“古建筑的博览园”的美誉。
临夏历史上曾设州、郡县、路、府、司、卫等建制,近代以来,区划变动频繁。民国2年(公元1913年),府、州制废,河州改置为导河县,属甘肃省兰山道。民国23年(公元1934年),设临夏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治临夏县(今临夏市)。1949年8月15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发布120号命令,设立临夏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8月20日至23日,王震将军率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解放临夏地区。9月初,相继设置军事管制委员会、洮西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临夏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0年9月,改为临夏分区专员公署。1956年11月19日成立临夏回族自治州,现辖临夏市、临夏县、康乐县、永靖县、广河县、和政县、东乡族自治县、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州府所在地临夏市。
临夏是中华文明的起源之地。早在1.5万年前就有先民居住生活,《尚书·禹贡》记载,大禹治水“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入于海”,被誉为“大禹治水的源头”。临夏是马家窑文化的核心区域,是齐家文化的发现和命名地,也是我国新石器文化最集中、考古发掘最多的地区之一,出土了“彩陶王”“中华第一镜”“中华第一刀”等珍贵文物,被誉为“中国彩陶之乡”。
临夏是人们向往的“避暑天堂 康养胜地”。临夏山清水秀、生态良好,境内有太子山、莲花山、积石山等山脉。黄河自西北入境贯穿临夏北部、流长124公里,著名的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三大水电站均建在州内,刘家峡水库被誉为“高原明珠”。全州拥有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儿”、世界文化遗产炳灵寺石窟、临夏世界地质公园三张“世界级文旅名片”,有黄河三峡、莲花山、松鸣岩、八坊十三巷、保安三庄等各类景区景点143处,沿太子山旅游大通道、环库公路将沿线景区景点串联贯通,打造了沿山顺水旅游大环线。
临夏自古以来就是古丝绸之路南道要冲、唐蕃古道重镇、茶马古道枢纽,是明代著名的四大茶马司之一,享有“西部旱码头”“河湟雄镇”、陇上八州之首等美誉。临夏处于兰西城市群重要节点,全境属兰州1小时核心经济圈,3小时经济圈可覆盖甘青川大部地区。
如今的临夏,“花儿临夏 在河之州”文旅品牌声名远播。刘家峡白垩纪恐龙足印化石群种类之多实属“世界罕见”,和政古动物化石群占据“十项世界之最”,炳灵丹霞犹如一座浩大的“天然雕塑博物馆”……今年3月2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局批准临夏世界地质公园列入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名录,这是我省继敦煌、张掖之后第三个成功获得世界级“金字招牌”的地质公园。
当前,全州上下紧盯省委赋予临夏打造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地、全省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全省劳动密集型产业集聚地、国内知名的黄河主题旅游目的地、黄河上游生态综合治理先行地的功能定位,全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我们坚信,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在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临夏各族儿女感恩奋进、勇毅前行,攻坚克难、真抓实干,必将书写中国式现代化临夏实践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