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环县 逐绿而行 厚植高质量发展生态底色
通讯员 郭海霞
党的十八大以来,环县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破解生态困境,以“一屏一廊四川”为重点治理区,因地制宜植绿、修田、筑坝,分区分类防沙、固沙、治沙,下足“绣花”功夫,厚植生态底色,书写绿色文章,努力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防风治沙 筑牢“绿色长城”
站在环县山城乡山城堡村田佛山山顶眺望,“坚定信心久久为功全力打赢黄河‘几子弯’攻坚战”的标语十分醒目,这既是环县聚力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的誓言,也表明了环县全力打赢攻坚战的决心。
“今年,我们坚持‘宜灌则灌、宜乔则乔’的原则,大力推行‘生态树种+草果药’的混交模式,在田佛山治理示范点完成造林绿化5万亩,累计栽植油松、云杉、红太阳杏、文冠果等树种370余万株。选择栽植适宜当地气候的树种,在发挥生态效益同时,还能为当地群众带来经济收入,让群众享受到生态红利,推动经济与生态协同发展。”环县林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苏晓吾说。
环县位于黄河“几字弯”攻坚区腹地、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地连接区,是黄河中游水土保持、水源涵养重点区,是阻挡北方、西北风沙向南入侵路径的前沿区,也是构建黄河流域生态安全屏障的关键区。
田佛山治理示范点是环县“三北”工程六期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三北”工程启动以来,作为打赢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的主战场、主阵地,环县各方力量积极参与植绿、护绿行动,大力发扬“三北精神”,一代接着一代干,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实现了“沙进人退”向“绿进沙退”的转变。
目前,环县共完成“三北”工程各类造林种草项目34万亩,累计栽植防风固沙林36万亩,修复退化草地30万亩,建成淤地坝365座、小型水保拦蓄工程6672座,年均减少水土流失量3388万吨,水土保持率超过50%,依托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综合治理,解决了土地沙化问题,遏制了毛乌素沙地南侵,“三北”工程暨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取得良好战果。
植树造林 绘就绿色画卷
山水塑形,绿韵为裳。绿,是环县人梦想的底色,也是环县人一直悉心守护的颜色。
环县境内山大沟深,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在再造山川秀美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上世纪90年代起,环县人在县城周边、环江岸边、梁峁山峦间接力种树。几十年下来,全县林地面积超过440万亩,森林覆盖率提升至7.95%,林木绿化率上升10.5%,累计完成义务植树2300多万株,年均栽植苗木超过百万株,营造了一批“共青林”“三八林”“红领巾林”和“国防林”。
环县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坚定不移走好治林、治沙、治水相统一的系统治理路子,先后提出了“一退、二进、三步走”“南保水土、北治风沙”“造林种草、修田筑坝、固沟保塬、控沙治掌”等一系列生态治理措施,实施了“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国土绿化试点示范、蚂蚁森林等一批重点项目。
“结合长期的造林实践经验,环县探索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生态治理模式。”环县自然资源局副局长沈吉祥介绍,在环县中南部,总结形成了“林草盖顶、梯田缠腰、杨柳垫底、沟道筑坝”的水土保持区综合治理模式;在环县北部,总结形成了“阴坡乔木+灌木,阳坡灌木,沟道旱柳、河北杨、垂柳、柽柳,沟头柽柳+河北杨”的农牧交错带荒漠化土地生态修复模式,提升了生态治理实效。
目前,环县以每年15万亩的速度大规模推进国土绿化,全县国土绿化面积累计达到209万亩,带动全县建成万亩以上造林示范带28个,已由生态脆弱区变为重要生态屏障区。
保护生态 共建绿色家园
入冬后,环县车道镇双庙村生态护林员李海彪每隔一天就要和同事对新栽植的苗林巡视查看一番。
晨曦微露,山林间还笼罩着薄雾,李海彪就和同事一道,踏上了巡护之路。作为这片林区的守护者,他们深知责任重大。
“我负责看护的林区面积近千亩,平均每天巡山5至6公里,需要4个小时左右。”李海彪说。
在环县,像李海彪这样的护林员有2326名,他们认真履行职责,常年穿梭在辖区林地,与树木为伍,往返于崎岖山路,及时向林区群众宣传护林常识,监测林草安全、治理森林虫害、做好森林防火,默默守护着林区。
“近年来,环县一手抓‘植绿’,一手抓‘护绿’。”沈吉祥介绍,全县364.5万亩林草资源被划分为5.8万个管护单元,健全“林长+护林员+施工企业”协同工作机制,明确管护面积,设立县、乡、村三级林长776人,实现“季月旬周”联动巡护。同时,及时开展补植补造添绿工作,严防羊畜践踏,组建县、乡、村三级应急救援队伍,开展病虫害调查监测,森林病虫害率控制在4‰以内。
(本文图片均由环县融媒体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