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农民报通讯员 郭海霞
一袋袋菌棒层层叠叠,一簇簇平菇鲜嫩饱满,一阵阵菇香沁人心脾……初冬时节,走进环县曲子镇五里桥村村民马廷鹏家平菇大棚里,只见一朵朵平菇正从菌棒顶端“探”出头来,竞相绽放,犹如一把把“小灰伞”,长势喜人。这些年,马廷鹏和妻子道小利二人靠着一棚棚平菇,种出了年收入30多万元的“好光景”。
今年以来,环县立足现代寒旱农业发展实际,坚持以种植业为基础、畜牧业为牵引、菌业为纽带,着力构建种养菌“三元双向”循环农业发展新格局。马廷鹏家的平菇种植基地和木钵关营高寨、虎洞高庙湾、芦家湾宋掌4处食用菌生产基地作为菌业发展的典型,在进一步做大做强食用菌产业方面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效应。
今年43岁的马廷鹏是远近闻名的蘑菇种植专家,有着20多年的种植经验。从16岁开始,他就和父亲一起,跟上村上一名蘑菇种植“土专家”开始进行温室大棚平菇的种植。经过多年试验和探索,如今他已掌握了科学种植平菇的经验和技巧,种出的平菇肉厚朵大产量高,备受消费者欢迎。“平菇生长周期短,投资小见效快,无须打药和修整,平时只需做好湿度与温度管理,半年至少可收获三四茬,收益很不错。”马廷鹏说。
马廷鹏的蘑菇种植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最开始,马廷鹏的种植规模较小,仅在家门口种了3棚。“印象最深的是2010年的一次,由于灭菌不彻底,制作的3000个菌棒全坏了,损失了七八千元,当时特别心疼。”马廷鹏说,但这一次挫折并没有让他气馁,反而更坚定了继续种植的信心。一有空闲,他就向有蘑菇种植经验的人请教,并订阅了蘑菇种植方面的书来自学。
4棚、6棚、8棚……慢慢地,随着经验越来越丰富,种植规模也越来越大。2017年,经过考察后,马廷鹏流转了村上10亩平地,建起了14座集育种和平菇种植大棚。“目前,棚内菌棒约有11万个,都处于盛产期,每年可产蘑菇20多万斤,平均每天可采摘新鲜蘑菇400—500斤,每斤市场价3元左右,效益还是挺可观的。”马廷鹏指着棚内一簇簇鲜嫩的蘑菇说,“最近虽然气温下降了,但蘑菇产量喜人,我们每天早上4点钟开始采摘、打包、装车,到8点左右就全部送往县城内各大商超、农贸批发市场的客户手中,保证消费者在第一时间品尝到来自田间地头最新鲜的蘑菇。”
蘑菇的菌棒主要由玉米芯、麦草、麸皮和锯末构成。玉米芯因含有丰富的碳、氮、矿物质等营养成分,能为食用菌生长提供能量,种出来的平菇肉厚味鲜,一直以来,都是菇农的首选培养料。环县作为小杂粮主产区,玉米芯来源丰富,便于就地取材。马廷鹏每年都会不间断从当地农户和合作社大量收购玉米秸秆等。“从拌料、装袋、灭菌、接种、养菌到出菇,至少需一个月时间。一般情况下,一个一公斤重的菌棒,需玉米芯的比例占百分之七十,麦草和锯末等共占百分之三十。家里14个平菇大棚,一年至少需要菌棒10万个,累计用掉170多吨玉米秸秆。”马廷鹏介绍,一个菌棒可出5、6茬蘑菇,最多能用半年时间,生产周期结束后,完成出菇“使命”的菌棒营养基本耗尽,但并没有被随便丢弃,而是作为有机燃料和有机肥,还田再利用,这样就不会污染环境。
如今,马廷鹏种植平菇的信心更足了,不光因为他的平菇产量和销路稳定,还缘于环县坚持把食用菌产业作为“三元双向”循环农业的闭环关键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连年来对种植户推出多项奖补政策。“政府现在给我们种植户每个菌棒补助一元钱,去年总共补了8万多元,今年还会补。”马廷鹏欣慰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