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高空瞰田 岁稔年丰——卫星“眼”中的陇原大地美如画
卫星拍摄的山丹马场高清图片。 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甘肃数据与应用中心供图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思璇
甘肃地形地貌复杂、气候类型多样,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等独特的资源禀赋和环境特征为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提供了天然条件。
站在高空,以卫星为眸。俯瞰陇原大地的一片片广袤田野,播种、浇灌、成长、成熟、收获……一幅幅美不胜收、姿态各异的图景被高分卫星定格,如同“被打翻的调色盘”映入眼帘。
金黄色小麦颗粒归仓,黄河流域稻菽飘香,燕麦草迎风摇曳,杂粮生长在层层梯田……高分卫星用科技的“双眼”清晰地记录着农业一年四季发展的步伐。这不仅是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更是现代农业科技与人类智慧的结晶。
黄河岸边稻花香
黄土旱塬粮满仓
在靖远县东湾镇,波澜壮阔的黄河之水,润泽出万顷黄土的满目翠色。金灿灿的稻田里,收割机开足马力往返穿梭,一粒粒稻米鼓起了农民腰包。
黄河流经靖远县县境154公里,靖远县依托自然资源和生态优势,大力推广优质水稻种植科学化和农业现代化,水稻种植面积连年保持在万亩以上,成为甘肃最大的优质水稻生产基地。
我省端稳“饭碗”的图景同样在河西走廊呈现。田畴沃野间,一望无际的制种玉米满目金黄。作为全国著名的杂交玉米制种基地,今年甘州区种植的75万亩制种玉米已采收完毕。
甘州区不断探索盐碱地治理技术,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依托覆膜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作业等,使昔日盐碱滩变为制种玉米示范田。同时,持续加大项目经费投入和农机购置补贴力度,大力推进全程机械化技术模式探索与创新,制种玉米基地耕整地作业、导航复式播种、绿色统防统治、收割机采收、秸秆废膜收集等环节机械化水平达到74%以上。
近年来,兰州新区加快农田改造提升工程,加大撂荒地复耕力度,稳定小麦等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做大做强特色农业,小麦种植成为兰州新区秦川园区特色农产品。
在庆阳环县毛井镇乔崾岘村,小杂粮长成大产业。从卫星云图上俯瞰,错落有致的高山梯田,黄绿相间,荞麦、糜子、燕麦等多种小杂粮从山顶蔓延至山脚,田埂曲折迤逦,层层叠叠,似大地的指纹,勾勒出一幅色彩鲜艳的丰收画卷。
环县近年来大力发展小杂粮产业,通过优化种植结构、提升产品质量、打造品牌效应、拓展市场渠道等,打造出种类繁多、品质优良的特色小杂粮,为农民打开了增收的新渠道。从卫星云图观察,曾经的“地块块”“窄埂埂”“弯弯渠”已集零为整,被改造成整体连片的良田。
马场披绿草生金
白龙江畔橄榄香
在山丹马场,连片种植的燕麦草迎风摇曳,长势喜人;机车驶过,一行行燕麦草整齐地平铺在地里,形成一道道绿色垄条。山丹县冷凉气候和土壤等条件,种植的燕麦草属于特级标准,是牛马羊冬季优良的牧草。
山丹马场依托辽阔的土地,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生态保护要求,下大力气调整种植结构,将原来20多万亩油菜田改种青割燕麦草,由单一的粮油作物种植转变为全覆盖种植燕麦草,使其成为西北地区燕麦草主产基地之一。
白龙江碧波荡漾、波光粼粼,江边山峦起伏,绿树成荫。郁郁葱葱的油橄榄园里,成片的橄榄林翠绿挺拔,一颗颗青红相间、颗粒饱满的油橄榄压低了枝头。
地处长江流域的陇南境内有多个干热河谷地区,气候土壤条件与地中海沿岸相似,是油橄榄引种栽培的“黄金地带”。陇南通过扩基地、建园区、育龙头、强科技、塑品牌、聚集群等一系列措施,打造油橄榄产业集群,让“橄榄绿”成为陇南乡村振兴的亮丽底色。
在天祝县松山镇,似火的麦穗儿压弯了麦秆,随风起伏的麦浪连绵成片,染红了山间田野。丰收的藜麦色彩斑斓、层层叠叠,散发出淡淡的藜香,与远山、树木、村庄交相辉映……
天祝县因气候冷凉,全年日照时间长,土壤酸碱适度,是中国优质藜麦的黄金产地。该县大力发展藜麦产业、种植技术,已经实现了播种、除草、收割全程机械化,种植面积达10万亩以上。可采收、可观赏的藜麦种植拓宽了当地产业发展新路,也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的华丽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