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第十届“薪火相传”寻找文化遗产筑梦者颁奖典礼在天水隆重举行
近日,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和天水市政府主办的第十届“薪火相传”寻找文化遗产筑梦者颁奖典礼在天水秦州大剧院隆重举行。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获得终身成就奖。
会宁县不断加大非遗保护力度 全面落实非遗保护责任
会宁县不断加大非遗保护力度,全面落实非遗保护责任,以资源普查、名录体系建设、传习场所建设、开展宣传教育为重点,稳步推进非遗传承和保护各项工作。
2018年10月22日 9:18 /会宁 /白银 /力度 /保护 /文化
青海确定13家单位为省级非遗传承基地
记者18日从青海省文化和新闻出版厅获悉,该省确定13家单位为青海省级非遗传承基地,其中涉及藏文化方面10家。
2018年10月19日 9:58 /青海
歌舞作品《裕固族姑娘就是我》在敦煌大剧院演出
近日,甘肃张掖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一台全面展现裕固族原生态民俗文化的歌舞作品《裕固族姑娘就是我》在敦煌大剧院演出。
2018年10月18日 10:41 /敦煌 /裕固族 /剧院 /歌舞 /姑娘
甘肃陇南《印象白马》民俗表演在陇南武都区举行
10月13日晚,甘肃陇南《印象白马》民俗表演在陇南武都区举行。当日,2018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陇南市分会在陇南市武都区启幕,《印象白马》民俗表演通过歌舞以及“池哥昼”“麻昼”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的形式向来自全国各地的参会者展示了陇南白马藏族的古朴民…
2018年10月18日 10:38 /陇南 /武都 /甘肃 /民俗 /白马
“第五届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月”亮相台湾
17日记者获悉,由中华文化联谊会与甘肃省文化厅共同举办的“守望精神家园——第五届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月”系列活动,于日前在台湾高雄佛光山大觉堂举行。
甘肃世界文化遗产炳灵寺石窟连遭暴洪灾害致多处损毁
甘肃炳灵寺文物保护研究所所长贺延军10日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披露,今年7月以来,世界文化遗产炳灵寺石窟遭遇四次强降雨引发的山洪泥石流灾害,造成多处窟区进水,局部壁画被毁、佛像淹没,遗产环境、文物本体、基础设施等受到不同程度损毁。
2018年10月11日 9:33 /甘肃
兰州“非遗”陈列馆让非遗文化“活”起来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各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各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2018年10月9日 9:26 /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百余件艺术品打开了甘肃又一扇窗
作为第三届敦煌文博会重要内容之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9月26日正式亮相敦煌国际会展中心。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人制作的唐卡、洮砚、剪纸、彩陶、刻葫芦、掐丝珐琅画、砖雕等百余件艺术品在展厅里集中呈现,在展示我省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也为满足国内外客人…
2018年9月27日 9:46 /非物质文化 /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在敦煌文博会展出
古代,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之间最重要的文化通道。丝绸之路上的文化是多元、多样的,在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过程中,也孕育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
2018年9月27日 9:11 /敦煌 /非物质文化 /遗产
东京艺术大学名誉教授宫廻正明:用新技术克隆文化遗产
“虽然为了保护文化遗产,不开放是最好的方式,但是,如果不开放,文化遗产的价值就得不到共享,也就失去了原本存在的意义。另外,开放也会为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2018年9月25日 10:26 /东京 /名誉 /教授 /艺术 /大学
文化遗产保护需要有一种全新的文化生产方式
“2017年,敦煌接待的游客人次超过了900万。这个数字,相比其他旅游目的地,其实并不算大,但它已经基本接近了敦煌石窟的接待极限。而这,无疑也极大限制了敦煌石窟文化价值的释放和传承。
2018年9月25日 10:16 /康师傅 /绿茶 /世界
加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种活态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宝贵财富。
2018年9月21日 9:53 /少数民族 /保护
甘肃西和民俗文化村用“巧手掘金”
8 月 24 日,记者跟随 " 改革开放 40 年新变迁 ·脱贫攻坚看甘肃 "2018 全国百家网媒扶贫攻坚典型宣传活动采访团来到了乞巧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的西和县包集村。
2018年9月14日 11:00 /西和 /文化村 /巧手 /甘肃 /民俗
甘肃天水丝毯:“软黄金上的雕刻”探索新“出路”
天水位于甘肃东南部,是古代秦非子为周王朝牧马之地,畜牧业发达,毛织产品丰富,制毯工艺流传已久。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天水丝毯因制作精良大量出口至海外,当地丝毯业繁荣发展,用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丈毯,千两丝”来形容甘肃天水的丝毯再贴切不过。
2018年9月12日 10:49 /天水 /丝毯 /甘肃 /出路 /黄金
甘肃特色三仓灯戏代代薪火相传唱响独特文化魅力
三仓灯戏又名“三仓花灯戏”,其名与“迎灯”的习俗和戏台前所挂的两个大花灯颇有关联。
2018年8月31日 11:04 /薪火 /甘肃 /特色 /魅力 /文化
甘肃“00后”女孩承袭古老掐丝工艺立志成“守艺人”
镊子、剪刀、医用注射器……兰州“00后”姑娘李婕经常待在父亲李海明的景泰蓝掐丝珐琅壁画传习馆内,用这些工具制作“十二生肖”“美女图”等画品。18岁的李婕立志将这门古老的手艺传承下去,像父亲一样做一名“守艺人”。
2018年8月30日 10:42 /志成 /甘肃 /艺人 /工艺 /女孩
作为我国敦煌学界的第一个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1—15卷)是以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郝春文为首的团队历经20多年整理研究的重大成果。
2018年8月30日 10:11 /敦煌 /历史文献 /出版 /社会 /英藏
甘肃永登县武胜驿镇展出近千件老古董
马灯、风箱、煤油炉子,这些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还在群众生活中挑大梁的老物件,如今淡出视线,难觅踪迹。
2018年8月29日 10:10 /永登县 /老古董 /甘肃 /武胜驿
甘肃敦煌壁画解读古代
8月25日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是佛教盂兰盆节、汉民族祭祖古俗、道教中元节的混合节日。敦煌研究院当日解析壁画上的“中元节”表示,儒、释、道会在这一天“撞车”祭祖先、超度亡魂,传递爱亲孝亲、不忘先人恩泽的传统道德观念。
2018年8月27日 10:48 /敦煌壁画 /甘肃
甘肃定西非遗文创产品亮相在通渭展出
8月17日,由甘肃定西市委宣传部、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局主办,定西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各县区文广局承办的定西市传统手工制作技艺暨非遗文创产品成果专题展亮相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通渭书画文化艺术节。
2018年8月20日 10:30 /西非 /遗文 /通渭 /甘肃 /产品
甘肃西和“女儿节”精彩演绎中国乞巧民俗新内涵
“乞巧节”俗称女儿节,是起源并流传于西汉水上游的甘肃西和县、礼县一带的秦人遗风,集信仰崇拜、生活期盼、民间传说、诗歌谣赋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节令活动。
2018年8月17日 10:54 /西和 /女儿节 /甘肃 /中国 /民俗
诗词佳话里的鹊桥故事
作为我国传统节日,七夕一直被称作中国“情人节”。七夕的美丽传说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促使一代一代的文人都为之泼墨作诗。
2018年8月16日 10:23 /佳话 /鹊桥 /诗词 /故事
甘肃陇南乞巧是中国古代民俗文化的活化石
七夕始于汉朝,是流行于中国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相传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
保安族是甘肃特有的少数民族。据历史记载,保安族先民是元朝成吉思汗西征时从中西亚带过来的“能工巧匠”,善于打制兵器,在甘肃“安家落户”后,其后代以打刀为生,习惯延续至今。
2018年8月13日 11:24 /保安族 /腰刀 /甘肃 /技艺 /民族
甘肃西和乞巧节仅有的中国“女儿节”
与七夕有关的“乞巧”习俗在全国许多地方已弱化或消失,但令我们惊喜的是,在甘肃省陇南市的西和县,它仍原汁原味地被保留下来,并且形成了一年一度的中国(陇南)乞巧女儿节。
2018年8月13日 11:15 /西和 /女儿节 /甘肃 /中国
敦煌专家受邀到香港阐释“莫高窟五台山图”举办学术讲座
敦煌研究院副院长赵声良、敦煌文献研究所所长助理赵晓星受香港文化博物馆邀请,8月5日在香港文化博物馆以“莫高窟五台山图”为主题举办学术讲座,与香港市民分享人类敦煌“千年佛国”的文化艺术传奇。
甘肃石窟管理“敦煌模式”的进展与成果
一年多来,常年致力于“扩大国际合作”的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不仅要像以前一样在重要场合反复推介莫高窟,还要利用“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机会对更多国外朋友“唠叨”关于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和庆阳北石窟寺的“事儿”。
2018年8月10日 9:48 /敦煌 /甘肃 /石窟 /进展 /成果
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赵成德三十年的洮砚梦
甘肃岷县是个出产洮砚的地方,洮砚与广东端砚、安徽歙砚齐名,并称中国的三大石质名砚。
甘肃临夏砖雕:“非遗+扶贫”新模式
临夏古称“河州”,是著名的砖雕艺术“河州砖雕”的故乡。“河州砖雕”是我国砖雕艺术的主要流派之一,也称临夏砖雕,源于北宋,成熟于明清,完善于当代。
2018年7月13日 10:49 /临夏 /砖雕 /甘肃 /扶贫 /模式
  • 1 ...
  • 29
  • 30
  • 31
  • 32
  • 33
  • ... 37
  •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