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面对游客爆棚的局面,莫高窟开放管理委员会及时调整门票预售方案和参观应急预案,拟采取一次性发售门票的措施,还是有先见之明的。
齐家文化虽然在广河发现和命名,但是齐家文化更是中华文明重要的文化遗存。近年来,广河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齐家文化的保护和研究工作,将齐家文化作为广河的一张靓丽名片
2015年8月3日 11:32 /广河 /华夏 /研讨会 /之际 /文明
王巍:齐家文化是中华文明早期重要一支区域文明
王巍参会间隙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齐家文化在中华文明的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虽然地处黄河上游的西北一隅,但它是联系、连接黄河中游与中亚、西亚的一个重要中间地,也是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
2015年8月3日 11:26 /王巍 /文明 /中华 /区域 /文化
读《天水通史·先秦卷》:值得肯定的一部区域性通史
天水这一地区,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一直都很重要。它扼处今甘肃、陕西、四川三省交界,背靠西北,面向中原,又能遥通西南,恰位于全国版图中央
2015年7月17日 20:23 /光明日报 /天水 /通史 /反响 /书评
甘肃省2014年首批“金色教苑”乡村教师影子英语和数学研修项目,在兰州外国语学校精心的安排和组织下,顺利进行着,来自全省各地的56名教师,因为是带着一颗心来,在学习和交流的过程中,每天都发生着许多感人的事。
2014年12月2日 16:45
中国风水文化博大精深、渊远流长。“风水”一词,最早见于晋代郭璞所著的《葬书》:“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2014年11月26日 16:58 /邵保国 /风水 /科学发展观
王元忠:甘肃文学的品质提升问题
甘肃文学应该如何提高自己的品质?这是一个很大、内涵极为丰富的话题,对于它的回答,因为发言者个体立足点并及相关的言说角度的不同,所以必然呈现为众说纷纭的结果。这种纷纭,是好事,它可以让认真聆听的人接收到不同的意见和启发
2014年9月21日 13:35
徐兆寿:当下中国电影的艺术缺失
电影需要技术,就像作家需要徐兆寿:当下中国电影的艺术缺失一支笔或一台电脑一样。但是,有了它们会如何?有不少电影在3D技术甚至情节的设置上都与国际大片“接轨”了,但是看过影片后,只有一种感受:炫技!除此之外,便是“糟透了”。
2014年9月16日 12:21
“老树画画”:走过艺术与人生的双重萧瑟
他要用笔墨确证自己。他做到了。他把那个走出”影响之焦虑”的自己称作老树。现在,整个中国都知道“老树画画”、“花乱开”,尽管不是所有人都知道刘树勇——这不难理解,符号的名称并不重要,符号带给生活的隐喻才是重要的。老树画画给了我们关于自由的隐喻。
2014年9月16日 10:35
关于乞巧的习俗在现如今已不多见,然而,在西和县,乞巧节这样的民俗文化依然保存得相当完整。乞巧节是女性的节日,是女性内心希望独立,祈求心灵手巧,同时也包含了对待爱情忠贞不渝的一种精神态度。
2014年9月16日 9:47
电影《腊月的春》观后感——现代之痛?
今天应邀看了场电影《腊月的春》。好久不看电影了,偶尔的几次,也是凑大片的热闹,象这样的片子,似乎业已绝缘。不过,今天的免费观看,倒是很认真的,甚至入了戏,跟着剧情,起起伏伏,乐乐悲悲,真有点说不清楚。
2014年9月14日 9:00
王元忠:文化国家的乡愁和艺术家的无家可归
王元忠,甘肃甘谷人,天水师范学院文史学院教授,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兰州大学文学博士。主要从事文学理论和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出版个人学术研究专著2部:《艰难的现代——中国现代诗歌特征性个案研究》,《鲁迅的写作与民俗研究》。
2014年9月12日 15:51
刘大先专访:电影市场化下,知识分子应有自己的价值操守
刘大先,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民族文学研究》杂志编辑部副主任,文学博士。兼任中国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中国老舍研究会秘书长,中国少数民族现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先后就读于安徽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曾访学及任教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2014年8月30日 10:48
按照苏格拉底的意见,一种未经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倘若我们可以把柏拉图的那些生动的、以苏格拉底和他的朋友们为主人公的对话集视作最初的教育小说,那么对后来的小说家而言,被一种未经省察的思想所裹挟,也一直是危险的歧途。
2014年8月28日 12:36
上海书展每年都在做,每年对中国人读书的平均数都有统计,上次统计是4 . 6本。这次不知多少。它告诉我们,现场的繁华和整个中国人的精神荒原形成了一个非常鲜明的对照。徐兆寿的《荒原问道》似乎就是来隐喻这个现象的。他的小说使我想到了三个关键词。
2014年8月28日 12:35
徐兆寿的长篇小说《荒原问道》,字里行间弥漫着一股浓重的失魂落魄的气息。在我看来,那“魂”那“魄”,就是“道”,即“荒原问道”的“道”。品读《荒原问道》,那诗性的语言,既提神,又明目。诗人写起小说来,那可真是具备了先天性的语言优势。
2014年8月26日 15:02
甘肃,被誉为“丝绸之路”的黄金路段,“丝绸之路三千里,华夏文明八千年”,给甘肃留下了厚重的文化遗存、珍贵的历史文物、丰富的文化宝藏。如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大漠长河、戈壁绿洲、森林雪山、草原湖泊等自然景观以及石窟寺庙、长城岩画、宗教民俗、关隘遗址等人文…
2014年8月26日 11:27
荒原本身就是一个最大的隐喻,作者把所有的故事都搬上这片带着诸多色彩的荒原,力图通过一系列的文化隐喻,探究两代知识分子艰难痛苦的心路历程,我认为,他做到了。这是徐兆寿为我们反思知识分子隐秘的内心世界打开的一扇窗户
2014年8月26日 10:25
上海书展每年都在做,每年对中国人读书的平均数都有统计,上次统计是4.6本。这次不知多少。它告诉我们,现场的繁华和整个中国人的精神荒原形成了一个非常鲜明的对照。兆寿的《荒原问道》似乎就是来隐喻这个现象的。他的小说以及他刚才的演讲使我想到了三个关键词。
2014年8月26日 10:25
报业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报业经济是文化产业的重要方面。面对新媒体日新月异的数字化进程,报业传统媒体应该有紧迫感、使命感,积极投身数字化建设,调整经营理念和经营结构、增长模式的转变,实现报业的数字化转型和升级。
2014年8月25日 11:43
甘肃建设纪录片大省具有独特的优势。甘肃拥有丰富的纪录片创作资源,据权威统计,甘肃文化资源丰度排名全国第五位,世界文化遗产点数量名列全国第二。甘肃气候类型多样,地理景观极具特色,是创作纪录片不可多得的自然资源。
2014年8月25日 11:41
徐兆寿:西部的意义
在西部,由于人们惯常意义上所说的封闭、落后、保守,所以,它庆幸地为我们保存了原生态的传统文明、古老的宗教信仰以及广阔的大地的道场。那个中国自汉代以来开辟的求法的道场荒芜得太久太久了。
2014年8月24日 9:5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影曾出现过几次比较重要的转型。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经历了回归艺术本体的审美观念转型,促成了探索性电影的繁荣;1990年以来,经历了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后逐步市场化的转型,造就了日臻多元多样的电影创作格局
2014年8月20日 8:09
叶舟的诗歌里有一种快意的语感,顺应了他马不停蹄的行进节奏。他也有自己精心的修辞。好在有那些修辞,我们才觉得叶舟的语言功夫是相当好的,才觉得诗人没有因为赶路、因为劫掠世界的宝藏而丢失了诗。
2014年8月19日 14:27
“天才韩寒”——当代文坛的最大丑闻
从电影叙事看,《后会无期》是一部十足的烂片。它烂在不仅前后情节如“仙人跳”一样毫无联系地推进,而且每个情节本身的叙述也是不过脑的“神导”。如,男主角江河(陈柏霖饰)的“旅馆妓遇”,占时半小时以上,破绽百出。
2014年8月19日 10:54
时代是一辆狂奔的悬浮列车,悬浮于存在之上,我们的存在普遍缺乏诗意,普遍苍白,无法培育文学,文学呈现无根、空心、游离、泡沫的不同状态,也无法滋养时代。悬浮时代也是一个难以名状的时代。谈悬浮时代或者非艺术时代的艺术还原,还原是一种承担。
2014年8月17日 0:10
这是新千年后甘肃文学的重大事件,也是甘肃小说让人刮目相看的重要标志。甘肃文学,因之而赢得在中国文坛的一席之地。叶舟以自己的才气和奔放的力量为甘肃文学做出了贡献,也为甘肃小说在中国文坛的格局位置的改变付出了努力。
2014年8月12日 7:00
叶舟首先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有着独特的抒情风格,融西部风情与现代诗风为一体,具有较强的先锋品格。在此基础上,他成为一位抒情性见长的小说家。
2014年8月12日 6:59
第一时间获得喜讯后,给叶舟打了个电话,说真的,觉得自己当时说祝福都有点假了。因为是太高兴了,为甘肃高兴,甘肃又多了一个拿鲁奖的。一直以来,喜欢鲁奖,是喜欢它的精神——它奖励的是热爱文学的一种精神,奖掖的是持续的脚踏实地的写作,这里面有着天道酬勤的可贵…
2014年8月12日 6:58
叶舟是兰州人,诞生、成长于一只船街道,如今这只船终于驶离了兰州,汇入了中国文学的大江。那么,大海还会远吗?
2014年8月12日 6:58
  • 1 ...
  • 17
  • 18
  • 19
  • 20
  • 21
  • ... 26
  •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