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要闻
新闻墙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更多
文化专栏
新闻排行
滚动新闻
RSS订阅
热门标签
投稿
“老树画画”:走过艺术与人生的双重萧瑟
他要用笔墨确证自己。他做到了。他把那个走出”影响之焦虑”的自己称作老树。现在,整个中国都知道“老树画画”、“花乱开”,尽管不是所有人都知道刘树勇——这不难理解,符号的名称并不重要,符号带给生活的隐喻才是重要的。老树画画给了我们关于自由的隐喻。
2014年9月16日 10:35
甘肃陇南乞巧文化的传承与生产性保护
关于乞巧的习俗在现如今已不多见,然而,在西和县,乞巧节这样的民俗文化依然保存得相当完整。乞巧节是女性的节日,是女性内心希望独立,祈求心灵手巧,同时也包含了对待爱情忠贞不渝的一种精神态度。
2014年9月16日 9:47
电影《腊月的春》观后感——现代之痛?
今天应邀看了场电影《腊月的春》。好久不看电影了,偶尔的几次,也是凑大片的热闹,象这样的片子,似乎业已绝缘。不过,今天的免费观看,倒是很认真的,甚至入了戏,跟着剧情,起起伏伏,乐乐悲悲,真有点说不清楚。
2014年9月14日 9:00
王元忠:文化国家的乡愁和艺术家的无家可归
王元忠,甘肃甘谷人,天水师范学院文史学院教授,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兰州大学文学博士。主要从事文学理论和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出版个人学术研究专著2部:《艰难的现代——中国现代诗歌特征性个案研究》,《鲁迅的写作与民俗研究》。
2014年9月12日 15:51
刘大先专访:电影市场化下,知识分子应有自己的价值操守
刘大先,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民族文学研究》杂志编辑部副主任,文学博士。兼任中国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中国老舍研究会秘书长,中国少数民族现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先后就读于安徽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曾访学及任教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2014年8月30日 10:48
读徐兆寿《荒原问道》:思想对于小说意味着什么
按照苏格拉底的意见,一种未经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倘若我们可以把柏拉图的那些生动的、以苏格拉底和他的朋友们为主人公的对话集视作最初的教育小说,那么对后来的小说家而言,被一种未经省察的思想所裹挟,也一直是危险的歧途。
2014年8月28日 12:36
物质的荒原与精神的高原——徐兆寿《荒原问道》的三个关键词
上海书展每年都在做,每年对中国人读书的平均数都有统计,上次统计是4 . 6本。这次不知多少。它告诉我们,现场的繁华和整个中国人的精神荒原形成了一个非常鲜明的对照。徐兆寿的《荒原问道》似乎就是来隐喻这个现象的。他的小说使我想到了三个关键词。
2014年8月28日 12:35
思想之光的照耀——读徐兆寿《荒原问道》
徐兆寿的长篇小说《荒原问道》,字里行间弥漫着一股浓重的失魂落魄的气息。在我看来,那“魂”那“魄”,就是“道”,即“荒原问道”的“道”。品读《荒原问道》,那诗性的语言,既提神,又明目。诗人写起小说来,那可真是具备了先天性的语言优势。
2014年8月26日 15:02
甘肃丝绸之路的媒体表达
甘肃,被誉为“丝绸之路”的黄金路段,“丝绸之路三千里,华夏文明八千年”,给甘肃留下了厚重的文化遗存、珍贵的历史文物、丰富的文化宝藏。如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大漠长河、戈壁绿洲、森林雪山、草原湖泊等自然景观以及石窟寺庙、长城岩画、宗教民俗、关隘遗址等人文…
2014年8月26日 11:27
郭晓林谈《荒原问道》:心灵史的自我回顾与超越
荒原本身就是一个最大的隐喻,作者把所有的故事都搬上这片带着诸多色彩的荒原,力图通过一系列的文化隐喻,探究两代知识分子艰难痛苦的心路历程,我认为,他做到了。这是徐兆寿为我们反思知识分子隐秘的内心世界打开的一扇窗户
2014年8月26日 10:25
朱大可:《荒原问道》的三个关键词
上海书展每年都在做,每年对中国人读书的平均数都有统计,上次统计是4.6本。这次不知多少。它告诉我们,现场的繁华和整个中国人的精神荒原形成了一个非常鲜明的对照。兆寿的《荒原问道》似乎就是来隐喻这个现象的。他的小说以及他刚才的演讲使我想到了三个关键词。
2014年8月26日 10:25
【甘肃文化之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之路
报业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报业经济是文化产业的重要方面。面对新媒体日新月异的数字化进程,报业传统媒体应该有紧迫感、使命感,积极投身数字化建设,调整经营理念和经营结构、增长模式的转变,实现报业的数字化转型和升级。
2014年8月25日 11:43
甘肃宣传部长连辑:构建纪录片大省的战略思考
甘肃建设纪录片大省具有独特的优势。甘肃拥有丰富的纪录片创作资源,据权威统计,甘肃文化资源丰度排名全国第五位,世界文化遗产点数量名列全国第二。甘肃气候类型多样,地理景观极具特色,是创作纪录片不可多得的自然资源。
2014年8月25日 11:41
徐兆寿:西部的意义
在西部,由于人们惯常意义上所说的封闭、落后、保守,所以,它庆幸地为我们保存了原生态的传统文明、古老的宗教信仰以及广阔的大地的道场。那个中国自汉代以来开辟的求法的道场荒芜得太久太久了。
2014年8月24日 9:52
中国电影产业:新转型 新思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影曾出现过几次比较重要的转型。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经历了回归艺术本体的审美观念转型,促成了探索性电影的繁荣;1990年以来,经历了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后逐步市场化的转型,造就了日臻多元多样的电影创作格局
2014年8月20日 8:09
评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获奖作家叶舟及其作品
叶舟的诗歌里有一种快意的语感,顺应了他马不停蹄的行进节奏。他也有自己精心的修辞。好在有那些修辞,我们才觉得叶舟的语言功夫是相当好的,才觉得诗人没有因为赶路、因为劫掠世界的宝藏而丢失了诗。
2014年8月19日 14:27
“天才韩寒”——当代文坛的最大丑闻
从电影叙事看,《后会无期》是一部十足的烂片。它烂在不仅前后情节如“仙人跳”一样毫无联系地推进,而且每个情节本身的叙述也是不过脑的“神导”。如,男主角江河(陈柏霖饰)的“旅馆妓遇”,占时半小时以上,破绽百出。
2014年8月19日 10:54
甘肃文艺发展现状:非艺术时代,文学与评论何为?
时代是一辆狂奔的悬浮列车,悬浮于存在之上,我们的存在普遍缺乏诗意,普遍苍白,无法培育文学,文学呈现无根、空心、游离、泡沫的不同状态,也无法滋养时代。悬浮时代也是一个难以名状的时代。谈悬浮时代或者非艺术时代的艺术还原,还原是一种承担。
2014年8月17日 0:10
李学辉:叶舟获奖是甘肃小说让人刮目相看的重要标志
这是新千年后甘肃文学的重大事件,也是甘肃小说让人刮目相看的重要标志。甘肃文学,因之而赢得在中国文坛的一席之地。叶舟以自己的才气和奔放的力量为甘肃文学做出了贡献,也为甘肃小说在中国文坛的格局位置的改变付出了努力。
2014年8月12日 7:00
徐兆寿:获奖也是作家叶舟的一个转折点
叶舟首先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有着独特的抒情风格,融西部风情与现代诗风为一体,具有较强的先锋品格。在此基础上,他成为一位抒情性见长的小说家。
2014年8月12日 6:59
甘肃诗人娜夜:给叶舟获奖以喝彩和掌声
第一时间获得喜讯后,给叶舟打了个电话,说真的,觉得自己当时说祝福都有点假了。因为是太高兴了,为甘肃高兴,甘肃又多了一个拿鲁奖的。一直以来,喜欢鲁奖,是喜欢它的精神——它奖励的是热爱文学的一种精神,奖掖的是持续的脚踏实地的写作,这里面有着天道酬勤的可贵…
2014年8月12日 6:58
杨光祖:“叶舟”是汇入了中国文学大江“一只船”
叶舟是兰州人,诞生、成长于一只船街道,如今这只船终于驶离了兰州,汇入了中国文学的大江。那么,大海还会远吗?
2014年8月12日 6:58
高凯:叶舟获奖让甘肃小说抵达一个新水平
叶舟的小说获本届鲁迅文学大奖,是甘肃“小说八骏”的重要成果。不是说当选“小说八骏”才获此大奖,我的意思是,其自“小说八骏”2005年开始奔腾就连续三届当选并领跑甘肃文学近十年,在这一过程中,他起码为自己储备了丰厚的精神力量和气度
2014年8月12日 6:57
张存学:为叶舟获得鲁迅文学奖骄傲
热烈祝贺叶舟获鲁迅文学奖。叶舟获奖实至名归。他获奖对他个人来说是一件喜事,对甘肃来说也是一件喜事。多年来,叶舟对文学的虔诚令人敬佩,他独特的想象力,他独特的文本意识,和他锲而不舍的恒力都值得我们学习。我为叶舟感到骄傲!
2014年8月12日 6:56
雷达:评叶舟长篇小说 《案底刺绣》
叶舟是著名诗人,他一旦着迷起小说,这个诗人的主体和小说便出现了一种奇妙的化学反应,并产生了一种奇特的文本。因为,诗人小说家的想象力比一般人的想象力飞翔得更远。诗人的敏感洞烛了小说,对人性的挖掘会更加幽深;诗人灼热的目光面对女性,使女性更加美丽。
2014年8月12日 6:54
守护住高贵的人类价值——评叶舟中篇小说《姓黄的河流》
《姓黄的河流》在结构上层峦叠嶂迷雾重重。它有两条线索:一条是叙述者艾吹明与妻子迟牧云的婚姻危机;一条是德国人托马斯·曼——李敦白扑朔迷离的家世和命运。国人的婚姻危机是辅线,德国人的家世是主线
2014年8月12日 6:53
【首届甘肃文艺论坛】彭岚嘉:与狼共舞的困惑与悖谬
近两年甘肃的长篇小说有了长足的进步,仅我个人阅读的,就有王家达的《所谓作家》、范文的《雪葬》、尔雅的《蝶乱》、雪漠的《猎原》、史生荣的《所谓教授》、徐兆寿的《生于1980》、陈玉福的《1号专案组》等十余部。
2014年8月8日 12:02
读徐兆寿老师长篇小说《荒原问道》有感
《荒原问道》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特别玄妙的,刚开始读的时候感觉很乱,很突兀,迷迷糊糊的,一直读到第7章讲夏木和彭教授被打成“右派”,才慢慢的有了连接,渐渐的才明白是以夏木和陈十三两条线展开的,直到把书全部看完又反回来再看前面6章便真正明白了。
2014年8月5日 15:09
张定浩:《荒原问道》中的“诗与哲学之争”
在宽泛的意义上,徐兆寿的长篇小说《荒原问道》可以纳入“教育小说”的范畴,也就是说,相较于常见的世情描摹和现实批判,作者更侧重于探讨主人公的心智层面,关心一个人思想健全和成熟的过程以及相伴而生的对于精神危机的克服。
2014年8月5日 15:07
【首届甘肃文艺论坛】邵振国:文学的精神指向
文学,与人生的关系最为贴近。它们几乎就是一个东西!我们年纪很小的时候,它们就已暗自结成这种“亲密难分”的关系了。当一树蓓蕾初绽,花蕊芬芳迎向这个世界的各个方向,其中必有无可计数的花蕾,是朝着文学的。
2014年8月5日 12:24
上一页
1 ...
18
19
20
21
22
... 27
下一页
栏目导航
甘肃文化要闻
文化产业
政策解析
地方动态
文化名人
文化旅游
评论观点
文化活动
影视产业
甘肃文艺界
书画收藏
民俗非遗
文化教育
创意产业
文艺演出
新媒体
西部地理
文明甘肃
乡村振兴
招投标信息
资讯中心
推荐阅读
【甘快看·结对帮扶·爱心甘肃】定西:助残就业 暖心圆梦
【甘快看】任振鹤主持召开十四届省政府第67次常务会议,安排部署
【甘快看·强信心 看发展】金昌: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
【甘快看】戈壁大漠长出“工业树”——全国最大百万千瓦级火电厂
【甘快说】甘肃日报评论员:着力发扬改革精神——论学习贯彻党的
华亭:“以煤为媒”补链强链 “煤都瓷镇”转型向新
泾川:西兰花成为乡村振兴“致富花”
静宁:食品“小作坊”民生大文章
西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绽放绚丽之花
漳县: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